心中的石门山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曾曦 本章:心中的石门山

    在儿时的记忆里,每天清晨,我们这些小伙伴们都会站在晨露中遥视这座巍峨高耸的山峰。它总是与周遭连绵盘亘的群山一起,沉浸在天际初露的曦光中,联缀成了一片起伏欲舞的紫黛。迷离扑朔的雾霭仿佛轻轻地托浮着伟岸的它,恍如梦幻般的仙境。美丽而撩人情思。每当此刻,我默想,在那天尽头一定有我所渴望的一切……

    大多时候,难仰内心的渴望与激动,我们总是从长蛇岭堆垒的这个龙脊般的尾梁上向前爬,总希望能越过眼前这座海拔一千六百多带的高山,想看一看那儿这山外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

    累啊!总是极累。四肢乏力,小腿转筋,大腿哆嗦,气喘吁吁,汗流涔涔。我们的每一次行动却总是虎头蛇尾,到不了山的顶头,走不到云的尽头。

    虽然很多次都无功而返,但我们攀爬这座大山的希望和信心却从末熄灭过,征服的欲望反而在多次失败中有增无减。总想着,有朝一日,我们一定会欢呼雀跃地站在那座山巅上,得到我们希翼中想看到的一切。

    这一次终于爬上了那座魂牵梦萦的山头。然而却令我们十分的失望,甚至沮丧。原亲这山外还是山,山连着山。山峦起伏。重崖叠嶂,无有尽头。站在这山巅上四处眺望。感觉到脚下的这座山峰并不很高。也称不上险。这座山峰的周围参差分布着一些高低不同的山头,犹如一座座宽阔无限的墨绿色的屏障,向天边云边无限地伸延开去。在失望中,我们穿市币越壑,路转峰回。在山洼中盘旋多时,终于限前一亮,被横亘在面前的两座突兀而立的奇峰所震慑。这两座山峰在这山垭口直插云霄,似斧劈刀削的一般,岐峥峻峭,挺拔有力。这两脉岩石是褐里透红的,紫黑色的岩面里点缀了许多红色的沙砾。岩面大部分是凹凸狰狞的,偶尔的洼处也生长有一些零星的不知名的乔市和苔鲜,抑或会突兀地生出一枝火红鲜艳的山丹丹花。只是岩顶眉耥处生长了密匝匝的各币中乔木,有如人的发际一般。这些乔木蓊蓊郁郁地向四周生开去。依随了陡增陡减的山势,便自自然然地溶入了山峦里那青翠欲滴的无尽的绿色中……

    听大人们说,这就是石门山,这两峰相峙的地方就是石门。而这石门山里有“石门爷”,“石门爷”的魂魄就在这东面的山峰上。“他”老人家时常注目着层峦叠障,注目着关中大地,握掌着风调雨顺的砝码,石门山由此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增加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感。此后。每当久旱无雨时,我们都会随着父辈们亲到这石门山东峰下,虔诚地焚香烧纸,伏地顿首,祈霖求雨。也怪。“石门爷”在大多时候都没有让我们失望,总如及时雨一般为我们奉上了久旱后难得的甘霖。从此,我们的心中对石门山和“石门爷”的敬重感也就与日俱增。此后。我们临考蓟到此磕头作揖。祈求“石门爷”佑护,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亲戚邻里有了病也都来此祈祷;十里八乡的百姓有灾有难时也米此跪拜,求“石门爷”佑护平安。“石门爷”是我们幼小心灵里的乡里乡亲们的守护神。此时,在我们的心目中,石门山仿佛是神山仙界。

    后来知道了。那是这里修筑了通往旬邑的公路以后。由于工作中事体泥泞。人事纷争,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我常常会驱车来到石门山这座童年里心灵的栖息地,来寻找心灵的片刻宁静,自然就对石门山的史籍典故有了一些详尽的了解。原来这座山脉是桥山山脉的余脉,石门山位于桥山山脉子午岭的北段,这龙脊般的山岭即是长蛇岭,是照金北面的屏障。这两座桕峙的山峰形成的石门就是著名的“石门关,”是“秦直道”穿越而过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的一处战略咽喉。在这里流传着很多公子扶苏的事情。公子扶苏因谏议奉始皇的焚书坑儒等累政,被贬往蒙恬军监军。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密渫篡改诏书,命公子扶苏自刎含冤而去……。公子扶苏的差德善行感动了历代的三秦儿女。人们遂把公子扶苏奉成了心灵里真善美的化身,尊称为“石门爷”。“石门爷”也以他的至善至慈佑护着世世代代居民。紧邻石门关的一片山脉的低洼处,据传有扶苏的墓冢。墓冢上松市白肃立,野花绽放。掩映在了茫茫的峰峦云海之中。

    常常自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石门山就像是陶冶心灵的一部大书。在这部大书里。自己既悟到了真善美的真谛。也感悟到了重要的一条做人准则,那就是,做人雯像石门山那样。具有一币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襟怀。

    一想到石门山。“温、良、恭、俭、让”便悠然心间,做人便自觉地有了一些循规蹈矩。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有照金》,方便以后阅读北有照金心中的石门山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有照金心中的石门山并对北有照金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