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坪有个“丁半朝”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曾曦 本章:尖坪有个“丁半朝”

    伫立在照金镇西梁向西眺望,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流淌的绿色,散落的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环绕交锚的小河,构成了一幅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画。循目向西北方向望去,有一处傍依在一座人字型山峰下,被雷神庙河和发源于长蛇岭西南麓的前河相拥相绕的高凸的坪地,这就是风光旖旎的尖坪村。

    在这个貌似平静的偏僻村落里,历史的烽火及烟云曾留下过许多燃烧过的灰烬,发生过许多次慑人心魄的事件。有些灰烬尚有余温。而大多数已被冷却为冰凉或灰飞烟灭的时序上的记忆。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我所知道的照金第一个杀人犯就出在这个村子里。一个顾性男子和另一个家庭妇女发生了暧昧关系后,共同台谋用木棍活活打死了那家的男人并掩尸。当时,传说中的场面血腥惊魂,我们也是这时候看到了公安宣判和枪毙人的场面。这一对狗男女被验明正身后,被公安人员正法在了野狐沟的尽头里。

    这里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一次反抗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武装“围剿”的地方。一九三二年八、九月份,谢子长、刘志丹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开赴照金一带活动。九月上旬,部队在杨柳坪抓获了敌人的一个侦探,获悉敌富平、铜川、耀县民团组成的三县保卫团四百余人正向照金地区进犯,谢子长迅速部署部队向照金西边的尖坪后山撤退。敌人扑空后便放松了警惕,这时游击队杀了个回马枪,部队迅速回师,在照金的寺坪、坟滩一带彻底击溃了三县保卫团的进攻,粉碎了敌人对照金的“围剿”计划。游击队当场击毙了富、铜、耀县三县保卫团副总指挥党谢芳。活捉了耀县保卫团团长马希哲和小丘区团团长柴子发。缴获了大量物资和枪支。

    传说在明万历年间,有一户官宦人家遭奸党谗害排斥,其后人为了躲避诛连而陷姓埋名逃到了这里。看到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遂改为丁姓居住在了这里。他们破荆拓荒,辛勤耕做。励精图治,很快傍人字形山峰建成了纵横有致,阡陌井然的尖坪村村落,街道也用从县城运来的青石板铺就,很快各地的商贾云集,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此时,丁姓人家也繁衍得很快,到明崇祯帝时尖坪村已初成规模,加之外地迁徙人员,居民已近数千人。丁姓人家人脉兴旺,加之其不为人不知的官家背景,很快就建立了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并制定了详细的各种法规条令,一时民风整肃,法令严明,气象一新。这一切与摇徭欲坠的晚明王朝的凋敝,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有个算命先生甚至根据人字型山峰的背景,占卦出丁姓人家里人脉兴旺,很可能要出皇帝。这时丁姓人家也有点飘飘然,渐渐改变了隐姓埋名畏首畏尾的小心做法,变得骄纵拔扈,似乎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山高皇帝远的小朝廷,人称“丁半朝”。

    明崇祯年间,各地的农民起义汹涌澎湃。特务机关东厂西厂也加强了对各地居民动向的监测。由于称算命先生的广泛传播,“丁半朝”很快引起了明廷统治机关的注意,参政遂派人前往斯地打探。探子乔装打扮,刚过西梁,便见了一个在山问小道的抬粪之人。探子忙向其询问,斯地是不是有一个“丁半朝”,而这个抬粪之人则不惴不忙,很煞有介事地回答了一句:“为臣只管抬粪,不管本朝其余之事”。连拾粪之人都谓“为臣”,探子方知确有其事,遂马不停蹄地回报衙门及参政。事情重大,参政赶快上报了崇祯帝。此时的崇祯帝,早已被陕西各地农民起义的烽火炙烧地惊恐万分。疑心重重的他,没问青红皂白,便下令派军队一举荡平了“丁半朝”这个所谓的小朝廷。由此横祸,丁姓人家也全部被灭绝,在尖坪从事商业贸易的人也作鸟兽散,一座兴盛繁华的本村落,顷刻之间变成了废墟和瓦砾。

    这一切虽是民间传说,但也有稀疏可辩的证据。如尖坪村修房时曾发掘过井然有序的用来建设街道的青石条、华表、门墩等,而尖坪村现在的居民中也没有一户姓丁的。由此可见,这一历史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的依据和可信性。

    岁月迭替,重重历史云烟散尽之后,尖坪市寸却一如既往地以它沉静娇丽的身姿,从容地行进在建设新农本寸和和浩发展的道路上。尖坪村以自身美丽如画的特质,吸引着广大的旅游者。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有照金》,方便以后阅读北有照金尖坪有个“丁半朝”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有照金尖坪有个“丁半朝”并对北有照金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