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红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祁玉江崔子美 本章:走向红都

    离开了延安城,就算踏上了苏区的土地,所经过村庄的土墙上或石崖上,有白灰和黑炭书写的标语:“打倒吃我们肉的地主”、“打倒喝我们血的军阀”、“打倒把中国出卖给日本的汉奸”、“欢迎一切抗日军队结成统一战线”、“中国革命万岁”、“中国红军万岁”等等,气氛与国民党统治区迥然不同。中午时分,斯诺他们见到了带着武器的红军游击队员。第二天傍晚,也就是1936年7月8日,他们到达了安塞县的白家坪,看到了更多的穿着军服的红军战士,而且受到了鼓掌欢迎。

    斯诺和海德姆刚在窑洞里坐定,就有两匹马跑进院子,从马上跳下来两个年轻军官。一位中等身材,脸庞清瘦,留着大胡子,眉毛十分浓黑,眼睛炯炯有神。另一位戴着眼镜,跟在身后(红军政治保卫局长李克农)。红军战士见到这两人,都站端正,举手敬礼,大胡子军官边走边朝红军战士打招呼,径直走到斯诺和海德姆面前,用标准的英语说:“哈罗!你们想找什么人吗?”

    在这个荒僻的山沟里,一个共产党人用英语说话,让斯诺非常吃惊。顿时明白面前的大胡子军官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斯诺过去对周恩来有一些了解,知道他出身在官僚家庭,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领导过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和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队伍中的卓越领袖。斯诺原来以为蒋介石悬赏8万银元买这个“凶恶的匪首”头颅的人,是罗宾汉式的传奇人物,现在看,完全像超脱的学者一样。

    斯诺把隐色墨水介绍信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了,说:“毛主席在志丹(保安),你们到那里交给毛主席吧”。又给斯诺起草了一个92天的参观访问日程安排。

    斯诺与周恩来通过用英语交谈,感到周恩来温文尔雅,思想深邃,胸怀博大,完全一派绅士风度。斯诺在日记中写到:他是一个具有非凡魅力的红军革命领袖,在他身上有一种惊人的吸引力,在他身上毫无国民党报纸上宣传的‘无知土匪’、‘强盗’的影子。……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白家坪去时,他似乎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

    两天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斯诺和海德姆跟随交通队,向中共中央的红都——志丹而去。

    1936年7月13日。斯诺和海德姆走到了志丹城东面的小石山上,陪同而行的胡金魁给两人介绍说:山下就是志丹城。斯诺拉着海德姆的手激动地叫起来,迢迢千里,辗转前行,终于到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红都!

    下山,一进城门,就看到狭窄的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一些人挥动着标有镰刀斧头的红旗,还有一些人举着用中文和英文书写的木牌:“欢迎美国朋友访问苏维埃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欢迎的人群中有身穿军服的红军,有机关工作人员,有当地的农民群众,人们手里都摇动着三角彩色纸旗,洋溢着热情的笑脸,不断振臂高呼口号,还伴随着热烈的掌声。

    斯诺和海德姆从街道的南头,沿着夹道欢迎的人群所留出的坑坑洼洼的土路,一直向北走,不住地用汉语客气地说:“谢谢!”、“谢谢你们!”走着走着,前面出现一群站在路中间的人,这些人是中国共产党在志丹城的大部分党、政、军领导,专门在此迎候外国朋友。有留着寸头、戴着眼镜的总书记张闻天,瘦高个子、戴着深度近视镜的书记处书记博古,戴眼镜、稳重谦和的财政部长林伯渠,留着两撇白胡须、目光犀利的教育部长徐特立,蓄着白胡子、笑容可掬的司法部长谢觉哉,气质轩昂的中央党校校长董必武,眉毛浓黑、精明干练的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还有凯丰、张云逸,以及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李富春的夫人蔡畅、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等等。他们一起上前,和斯诺、海德姆热情握手,表示热烈地欢迎,每人都做了自我介绍。特别是个子矮小、漂亮文静的中央宣传部长吴亮平,英语说得极为流利。

    在吴亮平的陪同下,斯诺和海德姆来到街道北头的外交部招待所,这是靠着红石山崖下的一处小院落,有四间刚刚粉刷过的向阳的砖木瓦房,房内虽然陈设简朴,但干净整洁,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两块木板床。这些都是根据周恩来事先发来的电报安排的。在志丹城里,干燥敞亮的砖木瓦房就是最豪华的地方了。吴亮平对斯诺和海德姆说:“条件不好,请多包涵,生活方面有什么困难,让招待所的所长胡金魁解决。”

    临近晚饭时分,斯诺看见一个红军干部走进院子,脚步稳健,身材高大,留一头很长的浓发,微笑径直走入房间。吴亮平急忙给斯诺和海德姆介绍说:“这是我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是专门看望两位刚刚抵达的外国朋友的,伸手和惊愕中的斯诺、海德姆分别握手并问候:“欢迎你们,朋友!一路辛苦了。”

    斯诺和海德姆十分惊诧: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南京悬赏25万元索要首级的毛泽东?!真的是红军的重要领袖人物毛泽东吗?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南京曾一再宣告他死了,可是没有几天以后,报上的新闻栏又出现了他的消息,而且活跃如昔。说真的,当我访问红色中国的时候,报上正盛传毛泽东的又一次死讯,但我却看到他活得好好的……

    毛泽东微笑着招呼两位客人坐下,风趣地说:“你们真勇敢呀,像孙悟空、穿山甲一样,把国民党铜墙铁壁的层层封锁打破了。”他又指着吴亮平,“他是我们的宣传部长,以后就是我们的翻译。你们要了解我们共产党、红军、苏区的情况,就问他。”毛泽东让斯诺和海德姆休息一下,吃过晚饭去城里看一看,然后就告辞离开了。

    斯诺对初到志丹的印象极为深刻,难以想象能受到如此热烈地欢迎。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一个政府的全体内阁成员的欢迎,也是第一次接受一个城市的全体居民的欢迎。

    晚饭后,斯诺和海德姆走在黄昏的志丹城街道上,到处是古城墙的残垣断壁,滩地上生长着大片的庄稼,石子地里野草茂盛,四山上密实的林木给人一种凉爽。街道上和拐巷里人来人往,远处不时还有抗日的歌声传来,使本来荒凉之中的城市多了热闹和生机,人们的脸上都呈现着快乐的表情,礼貌地和他们俩人打招呼,这里看不到北平和上海居民所特有的压抑和忧伤。

    吴亮平在街道上找到斯诺和海德姆,告诉说:今天晚上特意为你们安排了一场文艺晚会,毛主席邀请你们二位客人观看。

    斯诺说没有看到剧院呵?吴亮平笑着说:这里的剧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剧院、空气最好的剧院,也是最自由、最明亮的剧院。大地就是座位,星斗就是穹顶。

    他们来到城南的龙王庙滩,戏楼上悬挂了“欢迎美国朋友文艺晚会”的横幅,戏台两侧插了红旗。戏台下的草滩上早就坐了黑压压一片人。张闻天、毛泽东、博古和其他中央委员们已经坐在群众中间,正在和旁边的人亲切交谈,没有一点官架子。斯诺和海德姆的到来,引起了热烈的掌声,毛泽东站起来招手,请斯诺和海德姆来前面就坐。

    演出还没有开始,坐在草地上的观众互相开始拉歌。先是财政部工作人员拉军委战士唱歌,接着是红军大学的师生一起鼓掌,让中央党校的学员唱歌。你拉我,我拉他,歌声、掌声、笑声此伏彼起,气氛十分热烈。斯诺和海德姆从没有见过这么自由的中国人,能这么快乐,这么朝气蓬勃。领袖人物和群众坐在一起,没有等级之分,就像一个大家庭。

    拉歌中间,红军大学的学员爆发出极其响亮的掌声,要毛泽东唱歌,毛泽东站起来,笑着说:“怎么叫我唱呀,我提议,请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唱一个好不好?我们欢迎!”

    斯诺没有料到,毛泽东会让自己唱歌,在全场风潮般的掌声里,不得不站起来,唱了一首进入苏区才学会的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他用洋腔,怪怪地唱完了这首歌,把人们笑得东倒西歪。接着,会场上又拉海德姆唱歌,海德姆用英语唱了《马赛曲》。接着一阵又一阵掌声,请起了邓颖超、贺子珍、刘英(张闻天夫人)、危拱之(红军剧社社长),四个人唱了一首《鱼光曲》。

    晚会开始后,第一个节目是歌舞,虽然演员服装陈旧,但演得很认真,让斯诺和海德姆很感动。之后的节目各有特色,有反映抗日的、有红军长征的、有穷人踊跃参加革命的。晚会演出两个多小时才结束了。

    7月14日,中共中央举行了所有领导人出席的“斯诺和海德姆欢迎会”,张闻天、毛泽东分别在会上热情洋溢地讲了话。


如果您喜欢,请把《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方便以后阅读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走向红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走向红都并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