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们来了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祁玉江崔子美 本章:领袖们来了

    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撤离瓦窑堡后,心情是焦虑的。虽然西征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取得了连续胜利,占领了陕甘宁边界的广大地区,开始创建根据地的工作。但是,蒋介石强令东北军的步兵和骑兵共9个师,向陕甘宁边区的红军发起了新的进攻。另外,红四方面军虽然继续北上,但情势发展难以预测。

    早在1935年10月,张国焘依仗兵多枪多,搞起分裂,另立“中央”。中共中央一直对张国焘采取说服挽救的态度,不断通过电讯反复交换意见,促使其能够北上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育英(即张浩)由苏联回国来到陕北,中共中央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条件,由林育英出面做张国焘的工作。林育英积极拥护党中央决定,不断致电张国焘,批评其分裂红军的错误,要求其以大局为重,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北上和红一方面军会合。加之红四方面军南下碰壁、川康地区粮食缺乏、少数民族工作开展困难,广大指战员的情绪日益低落。5月份,张国焘在不得以的情况下率部北上。6月上旬到达炉霍,经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劝说,宣布取消了第二“中央”。7月1日,红四方面军与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在甘孜胜利会师。在陕甘根据地的林育英、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彭德怀等68名党政军负责人热情地联名打电报祝贺。

    7月5日这天,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隶属党中央领导,与红四方面军是平行关系。会师后,任弼时、贺龙力促张国焘放弃南下计划,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加之朱德、刘伯承配合工作,张国焘只好继续北上。但是,张国焘是否能和中央红军会合,能否在军事上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会不会节外生枝,还是个未知。

    7月5日至7日,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在安塞县停留,召开会议听取了刘鼎关于东北军情况的汇报。

    7月6日,毛泽东电告彭德怀:

    “中央机关及红校在保安,军委后方各部在吴起镇,洛甫、恩来、我暂在安塞,若干天后去保安。”

    之后,张闻天离开安塞,先于毛泽东、周恩来到达了志丹县城。他的到来,受到了保安城中央机关单位同志、红军大学学员、当地苏维埃政府同志们的简单而隆重的迎接。在保安城的南门外,人群站成了长长的两行,看到党的总书记健步走来,顿时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口号声:“红军胜利”“苏维埃万岁”。同志们高昂的士气让张闻天颇受鼓舞,他微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高声说:同志们好!谢谢你们!这时候,前几天到达保安城的博古、罗迈(李维汉)等领导人走上前来,热情地和张闻天握手,相逢的喜悦洋溢在所有人的脸上。张闻天和夫人刘英被安排在保安城炮楼山下的红石窑洞里,而且是唯一的两孔套间窑洞,比较宽敞。

    7月10日,张闻天在志丹县城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西征中解放的新区政策问题。出席会议者有博古、罗迈、张浩、吴亮平、赖大超、周兴、张心余、刘英等。会议先由张心余作关于“三边”地区情况的报告。讨论后张闻天作总结发言,指出:

    第一,“三边”地区情况复杂,现在应尽量开展游击战争,消灭民团,扩红计划不提出;第二,土地问题的解决要变通一些,因为地多,一般富农可以不没收,平分土地时,富农可同等分配,地主分坏地和荒地,如果表现较好,可给以公民权,打土豪也不一定要弄得他干干净净,应同时注意让他能解决其本身的生活问题;第三,关于蒙民工作的指导原则可以写一文件,随便说“蒙奸”不妥,这个问题应该严重地放在特委面前;第四,关于哥老会可以公开宣布允许它在苏区存在,只要不反对我们,也可以吸收它参加苏维埃工作,就是领袖人物也可以到苏维埃工作,使他脱离反动领袖,如此才更有力量;第五,回民工作现在应给以很大的注意,因为国民党也可以组织他们,回民中好的分子可以吸收入党,回民自治政府是可以组织,但仅仅把回民自治政府组织,而对回汉杂居的地区不去组织区县政府也是不妥的;第六,教民工作可以打入进去开展,就如白区工作一样,其上层活动不应放弃,能利用的尽量利用;第七,对叛徒政策,现在也要有改变,过去杀了我们的,也不一定就要消灭他,革命第一,报复第二。边咀旧地,当年毛泽东在左边的窑洞里住宿也就是7月10日这天,毛泽东和周恩来分手。周恩来留安塞县,等候前来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带随行人员从安塞起程前往志丹县城。

    当天下午,躺在担架上的毛泽东,翻过王瑶,沿杏子河而上,到杏河镇牛园子时,天色已暗。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干邵迎住毛泽东一行,拐上了只有几户人家的边咀村。边咀村民已经得到政府干部的通知:“今天要来红军队伍的首长,路过这儿住一晚上,有大事情商量,不能吵闹。”朴实厚道的村民按照政府干部的要求,腾出了最好的石窑院,并打扫得干干净净,各家都拿出来最好的被褥。边咀村最高处有一院方正的石窑院,是大商人李林芳修建的,院里共有11孔窑洞,中间5孔接口子窑洞,两边各筑3孔面对面的石窑。毛泽东住在中间那排最西边的窑里。

    尽管连续几年歉收,边咀人的生活非常艰难,只有一些豆子和小米,吃得是从山野里挖来的苦菜。但是村民视红军为亲人,女人们在锅灶间忙碌起来,做米饭的做米饭、煮苦菜的煮苦菜、削土豆的削土豆,村里人倾其所有,做了主食是小米饭,菜是土豆熬苦菜的晚饭。夜色很深了,院子里铺了很多的羊毛毡,横七竖八地睡了许多的人。毛泽东窑洞里依然亮着油灯,窗户上不时映出他踱步的身影。第二天吃过小米稀饭、蒸洋芋之后,毛泽东一行走上山坡的大路,向县城而去。

    7月11日中午,毛泽东一行翻下小石山,走进了志丹县城。城外的大路两边,站满了迎接的人群,人群中有红军大学学员、有中央机关干部、有当地群众,顿时响起了口号声:欢迎毛主席!红军万岁!毛泽东微笑着挥手向大家致意,用湖南话说:“同志们好啊!大家好!”博古、李维汉等人迎上前和毛泽东亲密握手问候,重逢的的笑容挂在脸上。站在欢迎人群里的县政府军事部的王海,一眼就认出了指挥过直罗战役的毛主席,激动地大声告诉身边的人说:“是毛主席,他就是毛主席!”。原来,王海在参加直罗战役中,腿部负伤,担架一时上不来,伤员都集中在坑道里等候。想不到,毛主席、周副主席和罗瑞卿走过来观察战情,看到伤员后,急忙下到坑道里挨个看望伤员,拿下自己身上的水壶,给重伤员喂,还安慰说:“喝点吧,喝点水就会舒服些,担架上来就送你们去医院。”那次经历让王海铭记在心,此时他高兴地和欢迎的人群一起,有说有笑的跟上毛主席一行,走到了中央领导的红石小院住处,才恋恋不舍离开了。

    到达志丹城的毛泽东,在第二天给彭德怀致电:

    我昨天到保安,周尚在安塞。

    为了便于生活上照顾怀有身孕的贺子珍,工作人员给他俩安排了一孔宽而不深的大石窑洞。这孔窑洞开有两个门,窑洞里面砌了一堵墙,把一孔窑洞隔成了两个小窑洞,墙中间有过洞。窑顶还能看到锤錾留下的拉拉茬茬的痕迹,北侧窑壁有一个自然形状的石龛,石龛下筑有小土炕。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个子高,躺不下,就将石龛凿大,请当地老百姓重新盘了炕,架上蚊帐,就算是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睡觉的地方了。又借来桌椅安放在小窗前,地下摆了几个可以坐的木墩,墙上挂了地图。就在这极其简陋的小窑洞里,毛泽东一住下就动笔继续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指导中国革命发展方向的著作。

    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军委机要室都住在这个红石小院里,电台架设在了北面距离小院100米处的山崖窨子上,窨子从下面的人口到上面环套的石洞里,有18个台阶的暗道,被当地人称呼为“十八台”。在正对着毛泽东窑洞的院门上,用木板搭建了个警卫值勤的岗楼。这个红石小院里还住着张闻天、博古、林伯渠、王稼祥以及叶子龙等,另外还有军委会议室、军委机要室、写印组、警卫室、中央机关灶。军委机要室西面的空地上有三间旧瓦房,预留给了将在7月25日来到保安城的周恩来居住。


如果您喜欢,请把《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方便以后阅读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领袖们来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领袖们来了并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