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祁玉江崔子美 本章:雩

    都河,吹动着身着单衣的指战员们。寒气很重了,我们回首眺望对岸举着灯笼、火把为红军送行的群众,心里不禁有股暖融融的感觉。

    在浓重的夜色掩护下,红军告别了根据地的群众、告别了亲人,从此开始了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队伍中,有一个来自陕北的叫贾拓夫的人,他1912年出生于陕北神木县,16岁投身革命,曾担任中共陕北特委委员、西安市团委书记、陕南特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秘书长,他先后组织和参与了蒲城兵变、陕南武装斗争、建立红二十九军等活动。陕西省委遭破坏后,贾拓夫先后到中共北方局、上海局汇报工作,辗转来到了江西瑞金,参加了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还担任了中央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白区工作部部长。他是来自于陕北唯一参加长征全程的人。

    当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经过惨烈的湘江血战,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处于被敌人一网打尽的窘境。于是,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朝西前进,一举夺取了贵州黎平县城。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冲破国民党军的围堵,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这是中央红军第二次确定落脚点。

    1935年1月3日,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占领了黔北遵义城。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又在此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博古(秦邦宪)、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战略错误,结束了“左”倾冒险军事主义的领导,取消原先最高决策机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取消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指挥权。军事上由中革军委负责人朱德和周恩来指挥,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军事最后下决心的负责者。将中华苏维埃共和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增选为政治局常委,并为周恩来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遵义会议纠正了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的局面,摆脱了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保证了正确路线和政策的贯彻执行。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根据军事形势,改变了黎平会议的决议,决定红军北渡长江,在川西或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这是党中央第三次确定落脚点。

    1935年2月5日,中央红军行进到“鸡鸣三省”的云南威信县水田寨,中央政治局常委按照遵义会议的决议,讨论了常委分工,由张闻天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内负总的责任,同时作出了撤销博古总负责人职务、留任中央常委的决定。

    在国民党大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中,能实现,中央遂决定转战川滇黔落脚,定的落脚点。几番努力,中央红军北渡长江计划难建立新的苏区。这是党中央第四次确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指挥下,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于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会议上,否定了张国焘西进川康的主张,决定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取得甘肃南部,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这是党中央第五次确定落脚点。这时候,张国焘拥兵自重,不同意中央主张,导致落脚川陕甘的计划被迫取消。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分手后,继续北上,穿越危机四伏的松潘大草地,禽野菜,嚼草根,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进入甘肃迭部县。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开扩大会议,将中央红军各部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王稼祥组成五人团,负责军事领导;会议一致同意毛泽东提出的:继续北上,以游击战经甘东北和陕北打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在接近苏联的边境地区建立根据地。这是党中央第六次确定落脚点。


如果您喜欢,请把《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方便以后阅读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雩并对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