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肉夹馍的大刀小妞儿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萨苏 本章:卖肉夹馍的大刀小妞儿

    肉夹馍,源出西北,早期以天水肉夹馍为佳,现在则是西安最为著名,做法是用白面烙的称为“馍”的发面饼,用刀片成两片,但不完全断开,中间夹上剁得烂烂的浓汁厚味的腊汁烧肉,肉糜中还可夹生尖椒和生菜。价格低廉而食之不厌,典型的民间小吃,传入北京后被称为“东方的汉堡包”。

    第一次吃肉夹馍,其实不是在北京,到沈阳出差看新厂房,那边的孙老板是典型的关东女侠,豪爽不让须眉。在没完工的楼里讨论怎么走线路,转眼就到中午吃饭了,孙大侠说萨你别乱跑啊,这儿是工地,没食堂饭馆。

    那怎么办?还好我带着方便面呢。

    人家说到我这儿吃这个?寒碜我哪!等等,我让人弄吃的去了,这么多人呢,都得吃。

    转眼间,一个小伙子搬着一箱啤酒就上来了。啤酒箱上是十几条碧绿的大黄瓜,后面一条大汉(第二天才知道这彪形大汉是西肯塔基大学回来的博士)拎两只铁桶,白色马口铁的那种。上面盖着雪白的毛巾,掀开毛巾,一桶里满满的是酱红色的沟帮子熏鸡架子,散发着熏烤食品独特的诱人味道;一桶是几十个白面饼子,还在热气腾腾,中间一刀劈开,尖椒香菜底子上夹着打鼻儿香的大块红烧肉。

    孙大姐吩咐,一人一个熏鸡架子,一根黄瓜,一瓶啤酒,“肉夹馍”——就是那第二个铁桶里头的白面饼子——可劲儿地造,管够!

    用锯末把手一搓,大伙儿木工台就是桌子,啃一口熏鸡架子,灌一口啤酒,咬一段黄瓜,再往嘴里塞一口肉夹馍,一边吃还不耽误侃山谈事。那一顿饭吃得打嗝,事后算一算干掉了六个肉夹馍,回来再有人说关东民风的犷悍,便时常想起这一餐来。

    回到北京,朋友笑我太孤陋寡闻,这肉夹馍本是老陕的美食,那种叫做“馍”的面饼,正是关中土风,你老兄跑到关东去尝这长安小吃,岂不冤枉?要吃,北京就有。

    于是在公司旁边的小吃摊上,便吃到了肉夹馍,一样醇厚半透明的汤汁,一样一咬香喷喷的肋条肉。旁边一位西安老兄说,这算甚,北京肉夹馍地道的,也就隆福寺……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萨看来这肉夹馍吃到此处,已是滋味尽出,还有何出奇的呢?

    那天正好过隆福寺,就想起这一口了。

    问卖报纸的大妈肉夹馍哪儿卖,老太太手一指:“丰年灌肠旁边那个排队的就是。”

    吃肉夹馍还要排队?

    可不是,排着十六七个呢,再看那店铺,恍然似有所悟,这才叫正宗!

    那铺面简陋之极,一个驼背掌柜,烙馍,炖肉,就在你眼前干。手极稳,目光极锐利,两眼只看定熊熊炉火,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排进队里,看的是大块肉在老汤浓汁里起伏翻滚,闻的是酥烂肉香阵阵扑鼻而来,听的是雪白的面馍“吱”的一声烙上了虎斑纹。更绝的是没有柜台,就在店前放一个大树墩子在上面剁肉现卖,让你看着就想骂:奶奶的,怎么还排不到洒家?

    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是那卖肉夹馍的小妞儿。这女子十四五岁年纪,长得十分俊俏,除了说价找钱绝无半句废话。小妞儿卖馍的时候如大军出征,面沉似水目光如刀,手持一柄刃宽背厚的西秦大菜刀,动作极大地上下挥舞,在你眼花缭乱中早把炖好的肉剁成碎块,合着生菜叶子辣尖椒夹在刚出锅的热馍里,然后是一个标准的亮相动作——“当!”一抬手把那大刀剁在肉墩子上,再把馍递给您。要是胡屠户露这一手也不新鲜,偏偏是个冷面美貌的小妞儿,那“新龙门客栈”的质感就非常强了。

    后来才知道好多人就为了看这小妞儿大刀一挥的风采,专门去买她的肉夹馍。

    那馍外焦里软,烫嘴烫心,咬一口,由不得你不赞一声:“好!”

    真好啊,于是,自从吃了这隆福寺的肉夹馍,兄弟就成了小妞儿肉夹馍的活广告。

    有一天聚会,我把这事告诉我一个做导游的朋友,他一笑说:“那小妞儿的肉夹馍,我也吃过,还吃出了一段交情呢。”

    我问他:“怎样的交情?那是个冷面女煞星啊,好像不容易……”

    他说:“要不是她,我还做不了一辈子最痛快的那件事呢。”

    我说:“你说说。”

    下面就是我这个导游朋友的话了。

    我也是人家介绍,才去的隆福寺吃肉夹馍,吃了,就爱上了——不是爱上人了啊,是爱上那馍了。再有国外的朋友来,兄弟招待的节目上,就少不了吃馍这一项。带了无论老板还是老外,跟着人流排队买馍,竟是人人着迷,赞叹称奇。有一位台湾的老师看过之后,转回头来还和我发了一番风马牛不相及的感慨,说中西文化的碰撞十分地不平等,鸦片战争的时候我们东方文化已经久患沉疴,若是我老秦大风之时两强相逢,那鹿死谁手实未可知。

    这和肉夹馍搭界吗?莫名其妙!

    无论你带来的人是白的,黑的,还是花的,小妞儿毫无惊奇之意,一律是面沉似水,大刀一挥,送上馍来,然后金嗓铜音地来一句报价:“一个馍一块五,两个馍三块,三个馍四块五……”

    久而久之,这小妞儿好像认识我这个给她拉买卖的了,认识的标志就是——以后看见我用不着开口,只劈三个馍递过来,把手一伸,等着我把四块五毛钱交过去。

    有时候本来想多买一个的,也只有苦笑着接过来。我现在一排队就准备好四块五攥手里,习惯了。

    忽然有一天,小妞儿主动叫我。

    那天正排队,忽然前边不动了,再看,那小妞儿出柜台了,提着菜刀冲我来了——

    一愣,正觉得身上不大对劲,小妞儿开口道:“大哥……”

    嗯?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不等我回话,人家接着问道:“你会外国话不?帮个忙。”——敢情小妞儿也会观察,看我老带着白的、黑的、花的客人过来,琢磨着这胖子可能会两句鸟语。

    我点点头,晕晕乎乎地就跟着小妞儿走到柜台前面了。

    一看,那儿有个老头,笑呵呵的,拿着钱,等着拿馍呢。胸前带个太阳旗的徽章。

    小妞儿一指,冲我说:“大哥,帮我跟他说,我的馍,不卖日本人吃。”

    这句话出口,周围人愣住,我也不禁愣住,我是做欧美团的,不懂日语,这小妞儿显然以为别管哪国人,外国话都是一样的……

    老头儿看着我们,有点儿莫名其妙,嘴里问了一句,我想,应该是日语。

    为什么不卖日本人?我想问问小妞儿。不等我问,就看见铺子里头那个驼背老掌柜的,破了例,放下活计站到外边来了,还是不说话,手揣在破袄袖子里,只眼睛里两道光阴冷阴冷的。

    不用问了。

    看这眼神,我就忽然想起来了方军那本《我认识的鬼子兵》,那里边,有一个山西老者的话——瓶(拼)了吧!

    当导游时间长了,有时候我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我不知道这小妞儿和驼背掌柜的跟日本人有没有仇,有什么仇?

    我也不想问。

    我的感觉就是方军那本书,几十年前的那句话——

    瓶了吧!

    瓶了吧!

    拼了吧!

    我喜欢看历史书。1944年5月日军攻陷洛阳,直叩潼关,我军民奋起抵抗,背水一战,我数万关中将士如血肉长城伏尸关下,换得日寇再无力西窥我关中大好河山。抗战中日军未能踏入陕关一步。

    不用问了,我想我已经读懂,那种几十年之后依然势不两立的悲情。

    “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后,我找了一张纸,在上面写下“日本人”,然后在后面画了个大大的叉,递给那老头。

    那老头肯定是看明白了,面色大变,抬起脸来看周围的人,所有的人都无言地看着他。老头儿哆哆嗦嗦地把纸条折叠了,夹起来,微微鞠了一躬,不说话就走了。

    后来我翻翻报纸,那段时间,正有一个日本老兵的民间团体,到北京卢沟桥谢罪来,据说都是很亲华的友好人士……

    我不是冲着他,我冲着整个日本。

    那一天,我们都喝醉了。不久,就出了国,没机会去吃肉夹馍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京段子》,方便以后阅读北京段子卖肉夹馍的大刀小妞儿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京段子卖肉夹馍的大刀小妞儿并对北京段子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