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梨酥的前世今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大咖 本章:凤梨酥的前世今生

    上一篇写了凤梨酥的美好包装,却还没来得及细细讨论凤梨酥本身。我本来是不大爱吃饼的,只在台中“宫原眼科”忍不住买了几盒,回来一吃居然还真不错!那么我们就来好好讨论一下凤梨酥吧。

    就像大陆每个县市都有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特产”一样,台湾人都觉得本地凤梨酥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珍宝。虽然我很爱台湾,但我真的不认为一个普通路人能吃出A牌和B牌凤梨酥的区别来,除非它们的质量好坏差得太多。比起包裹在面壳里的凤梨酱,这个酥的最诱人之处,其实是满足食客对台湾味道的想象,对凤梨满地的南国风情的收藏。

    凤梨酥大约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原型是闽南和潮汕地区嫁女或祭祀时用的“喜饼”。喜饼是用绿豆、芋泥或者麦芽糖做馅儿的饼子,除了过年拜神和结婚生子之外,如今的人们是不怎么爱吃的——并不是这喜饼不好吃,但实在太甜(巨多蔗糖),吃一口就腻掉,不求饱的人不会爱上。

    把凤梨填进喜饼,归根结底是小农时代对物产的尊敬,是对昂贵食材的储藏方式。在古早时代,凤梨可是金贵玩意儿,还是小苗时就被订购,一从地里收割起来就马上被送到罐头厂,糖渍罐装,然后再被送到日本的东京、大阪,成为田中大叔们带回家奖励孩子的佳品。既然要做罐头,就必然会在加工过程中留些边角余料,吃不起罐头的人们会把这些边角余料收集起来,熬制成凤梨酱。第一个想出这方法的人是谁,现今已无法考证,总之有人开始尝试把凤梨酱包进喜饼里,“凤梨酥”的雏形就出现了。

    要懂台湾凤梨酥,不能不知道“2号仔”,对凤梨老农来说,“2号”凤梨才代表最正宗的台湾风味,是台农心里最大的骄傲。新闻还曾写过,台湾有一位做广告的小女生因为热爱凤梨酥,辞职去下乡,只为帮助台湾出现更多的“2号”凤梨田。至于“2号”到底出色在什么地方,老农会回答——“就是香”。这一点,日出凤梨酥里面附了一份手写的信表达对“2号”的爱,他们是这样阐述的:“近似一种热带岛屿的气息,或是男欢女爱热恋的味道;或者干脆说它根本是一种费洛蒙,传递的是讯息,是欲望,而非任何的口感。”

    用来做罐头制酱的凤梨,与我们现在吃的菠萝是有所区别的。土凤梨的纤维很粗,非常酸,酵素含量颇高,一般不会用来做水果去了皮直接吃。不过正因为纤维粗且酸度高,用糖做成酱填到喜饼里之后,倒真是一出妙笔,既改变了喜饼过于甜腻的味觉重点,又提供了有韧度而弹牙的口感。顺其自然,凤梨酥也改变了“喜饼”的祭祀宗旨,变成了真正的糕点。

    当然,这种金贵的食材并不会以纯粹的喜饼形象出现。20世纪30年代,日据台湾已有近40年的历史,宗主国的生活方式已经开始渗透到岛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喜饼”这一层面,具体的体现就是果子铺的创意。台湾的果子铺除了遵循日式和果子的传统之外,还会把西式糕点的原料及方法融入其中,牛奶、鸡蛋和奶油的加入,让“凤梨和果子”和“富足”之间,产生了明确的联系。

    实际上,过去的凤梨酱并不完全是用凤梨熬成的。毕竟是出口换汇的主要物品,就算是边角料也不会剩下太多,台湾人就创意地用无味且质感相近的冬瓜玩起了假面游戏,凤梨只用来提味,主体实际上是冬瓜——这个传统保持至今。有了这个创造,凤梨酥才有了大量生产的可能,廉价才能被更多的人享用。

    去过台湾的人都会知道,凤梨酥市场的竞争有多么激烈,牌子多到认不过来。于是,像日出集团这种走精品高档路线的生产商开始打出了“绝不冬瓜”的口号,讲求“个小、体重、皮薄、馅儿多”,内馅儿是新鲜的土凤梨果肉,在舌尖瞬间引爆清香果酸,混充的冬瓜膏与凤梨香精承诺绝不添加,没有防腐剂所以短短14天便过赏味期限。

    香格里拉台北远东国际大饭店的凤梨酥,曾在2012年度《苹果日报》的全台凤梨酥评选中勇猛夺冠,原因是他们在材料和工艺上的精益求精。酒店在台南找了一块地,用最传统、最无害的方式种植凤梨,使用同样精选的椪柑作为果香的补充,一口咬下去只觉内馅尤其有劲道,凤梨的果味更是爆棚。售价自然也是不菲,550新台币一盒,比起日出集团这种三四百台币一盒的,的确有高下。当然,日出的出品也是极好的。

    到台湾旅行实在太好买,行李非常容易超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少数的空间留给最好的凤梨酥,它会让你在咀嚼的时候,误以为自己在迎面而来的太平洋的风中亲吻台湾大地。


如果您喜欢,请把《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方便以后阅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凤梨酥的前世今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凤梨酥的前世今生并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