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竹升面遇上云吞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大咖 本章:当竹升面遇上云吞

    我对云吞面并没有疯狂的迷恋,只觉得它是一碗吃了并不会很饱的食物,是一种吃得人心静如水的面食,上桌速度快,味道总是不过不失。

    云吞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是种缺乏逻辑的食物。管他古今还是东西,面条说到底就是一根根面粉棍子,基本上是没有味道的,需要千姿百态的汤底或浓墨重彩的酱汁帮一把,才能变出风靡世界的魅力。而云吞,薄面皮裹着的馅儿里本身就有味道,并不会刻意追求汤底和酱汁。用无味的面条搭配有味的云吞,在调味上很容易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两者无法取舍。

    和澳门的朋友去成都吃面的时候,大家纷纷赞美这面拌上“相料”有多美味,只有他眨巴眨巴眼睛,小声地说:“真是没办法,从小就吃竹升面,还是习惯那个爽的口感。”缺乏逻辑并没有对云吞面成为广府市井饮食的象征造成任何阻碍,很显然,在吃这个问题上,人永远是个感情动物,和食物讲逻辑是行不通的。云吞面价格便宜、鲜味突出、口感独特,越是街坊草根的食物,越容易在集体回忆里成为叙述的主角。过去广州大街小巷里、骑楼下都会有个面店,一来二往,小街坊吃成了老街坊,云吞面也就成为了成长的记忆。

    早年间,云吞面是消遣的小食,不是每家每户都吃得起,有中年的朋友曾回忆,有一次拿着刚发的薪水去吃云吞面,一下用掉人家半瓶浙醋,老板的脸黑得快要行雷闪电。当年云吞包着的是直接从猪骨头上刮下来的猪肉,刀背剁成肉糜,滑而不散。每个云吞只有指头大小,行云流纱一样顺滑的云吞皮包着,精致得很。后来,云吞面逐渐被茶餐厅发展成主食正餐,馅儿越来越丰富,体积越来越臃肿,一口咬下,猪肉、虾仁、瑶柱、蟹子混到一起,味道越来越多元了,但分不出东西南北,失了原本的淳朴和清爽。至于竹升压制出来的碱水面也逐渐变成机器大生产的产物,质朴与手工的味道也不复从前。

    和家庭的、温暖柔和的老妈煲的汤不同,附着于云吞面之上的记忆,有着显而易见且与生俱来的快餐特质——迅速、易食、管饱。这种特质包括许多复合的感觉,比如压制竹升面和面皮的仪式感、高汤大锅的神秘感、吃到嘴里的饱足感,甚至对少东家的好感,也无法消解《花样年华》里的张曼玉穿着华美的旗袍,在昏黄路灯下吃云吞面,然后遇见同是独自吃着云吞面的梁朝伟。饭碗里的故事正如爱情一般,不需问过去与未来,只需当下的滋味引人入胜。


如果您喜欢,请把《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方便以后阅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当竹升面遇上云吞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当竹升面遇上云吞并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