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又残忍的土豆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大咖 本章:仁慈又残忍的土豆

    在泰国苏梅岛时,曾住在一个叫作Silavadee的度假村,有一天和他们总经理O'Corner先生在一起吃饭聊天。厨师端上来一道有土豆泥做配菜的料理,这位O'Corner先生忽然两眼放光,开始踊跃介绍起土豆泥的制作。我很诧异,因为之前的好几天,这位经理并没有显露出对美食有特别的热情,于是顺口问了一句,他面无表情的回答让我笑了好几天:“I am Irisato.(我是爱尔兰人,我懂土豆。)”

    我好喜欢这位爱尔兰籍经理的自嘲,从这一刻开始我也对爱尔兰这个地方产生了莫名的好感:和土豆一样,踏实稳重,却又有幽默的暗潮不断翻滚。

    土豆这种食材,在如今的国内,尤其是城市里,算不得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东西。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欧洲的历史,就会知道土豆这种原产自南美的块茎,可是改变整个欧洲和北美历史的东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马铃薯瘟疫”这个关键词补补课。

    19世纪,由于成功地从南美引进了土豆这一高产主食作物,爱尔兰人口从300万激增至800万。在所有人都在为“无所不能”的土豆欢呼时,危机却在暗暗涌动。1845年9月13日,一份爱尔兰报纸这样写道——“我们很遗憾地宣布,瘟疫已经波及了爱尔兰的土豆。”被土豆养大的一辈人,大多是劳工和农民工阶层,对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在“马铃薯瘟疫”造成的爱尔兰的大饥荒中,数百万人被迫离乡背井,其中200万移民去了正要进入黄金时代的美国,介入到这个国家的随后的方方面面,让美国成为了今日之美国。

    所以说,你以为土豆就是土豆吗?只是埋在土里那个灰头土脸、丝毫不起眼的块茎吗?错!快叫它土豆大神。

    再说吃土豆这事。我曾经在家自己做过薯条,这绝对是个累到不行的苦力工作。曾在买麦当劳的时候偷看到开放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在炸薯条,似乎很轻松,但自己做起来和想象中简单的“倒下去再捞起来”完全不同,薯条在不同熟度状态会有很大的变化。刚下锅时,薯条又硬又脆,稍炸片刻,表面会有一点点脆的感觉,但这个状态不会维持很久,薯条很快会变得极软且粉,相互粘成一团,感觉要变成一团土豆饼。这时候要不断地翻动,让每一根都独立出来。大约下锅15分钟之后,薯条们才会显露出金黄的色泽和硬脆的外壳,这样就可以捞起来了。

    把一堆土豆切成大小均匀的条状已经够麻烦了,持续不断地翻动锅铲,手臂会累得像断了一样。但即便这样,自家薯条也没有办法像餐厅的出品那样保持外脆内软的口感,5分钟不到,自家薯条就全软趴趴的了。又废油,唉,真是吃力又不讨好的尝试。

    和薯条相比,香煎土豆块做起来容易很多。买一小袋小个的土豆,口感比大土豆要糯一些,连皮也能吃。洗净后将土豆切好,在平底锅里放块黄油(其实我觉得猪油更香)爆香洋葱和蒜粒,然后小火慢煎土豆,待一面焦香之后翻转过来,再出焦香就可以了。撒点盐,加点干罗勒叶、干迷迭香末,端上桌,就能轻松迷倒各国老饕了,也是懒人主妇的小手段。

    土豆泥的做法也很相似,不过要先煮好大个的土豆,剥皮后碾压成泥,加些许牛奶,混入培根碎片,再倒锅里煎香,撒上盐,天马行空时还可加点中国式的沙茶酱和葱花,好吃程度到爆灯。

    还有种更简单的土豆料理,就是番茄土豆汤。番茄和土豆这两种南美洲土地给世界的恩赐,是非常合拍的,混在一起会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清香。土豆洗净削皮,切成半厘米厚的片,丢到白水里煮,加两滴油,煮透之后把切块的番茄倒进锅里,盖上锅盖焖个3~5分钟,香味就会充满整个房间,撒点盐,即有维生素又有淀粉的一道简易汤就搞定了。如果汤底不是白水而是肉汤,那就更是人间美味,遇上好的大白菜,精选菜心部分切一个丢进去,也和谐得惊人。

    至于各色烧菜和咖喱里面的土豆,更是个重要的配角,不仅提供淀粉质,还会带来香甜的口感。吸透酱汁的土豆,我想没人会不喜欢吧。

    土豆太仁慈又太残忍,老老实实喂饱大家,忽然釜底抽薪就引起战争。好男人也像是土豆,你以为这辈子把这个土老怪吃得死死的,有时候还真不一定。不要忽略每一个看似朴实的后盾,那是对自己最危险的事情。


如果您喜欢,请把《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方便以后阅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仁慈又残忍的土豆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仁慈又残忍的土豆并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