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一百种形态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陈大咖 本章:米的一百种形态

    不得不承认,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追求“洋气”二字,但能让我的味蕾彻底舒适放松的,还是某些土得掉渣儿的老祖宗的东西,比如老火煲汤,又比如米。

    如果出国在外,长久吃不到米和米制品,我的精神会濒临崩溃。即使是一口也好,就是需要这一点点米的气息作为安全感的寄托。实在找不到中餐厅的时候,我会选择吃日餐厅,要一套鳗鱼饭定食,只求一碗热乎乎的白米饭,用碗装着,无害无辜的样子。曾在巴黎街头的寒风中看到别人吃越南河粉,看到坐在门口的人把一碟小辣椒倒进汤里,我的口水简直抑制不住一直涌出来,非常馋这口,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感受到对食物穷凶极恶的渴望。

    米这玩意儿的妙处不仅在救命安神,还能颇有趣味。潮汕人民把一切米制品都称为“粿”,可粿和粿之间又大有不同。最常见的形态是粿条,也就是宽条米粉,不仅能轻松完成饱肚的任务,在沙茶酱和花生酱的配合下,还可化身成熬夜加餐之绝世美味。把米浆摊平晾干,要吃时入锅煮开,再加一点点米浆或者生粉水,煮至半糊状起锅,此乃粿汁,米香扑鼻,甜滑舒畅,配上一盘传统潮州卤水拼盘,是我很推崇的下午茶替代品。

    潮汕街头路边摊上蒸笼里的各种粿,更是妙不可言:小巧的凹字形如灯盏般的咸水粿,加上一点点熬得奇香的菜脯(萝卜干),风味相当清雅;混着桑叶汁的颇籽粿,一口咬下去,草本的天然之气迅速占领口腔,米香又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甜度和口感,实在妙极;包着绿豆或芋泥的鼠壳粿,用平底锅煎得略焦,又脆又糯,和伯爵红茶是绝配……即便被改变了形态,各种食材又把它装扮得千面不同,可米永远能保持着自己中立温和的特性,不添一分,不减一寸,让强烈的味道们尽情张扬,又有回身立命之地。

    如果单要欣赏米之美,还是质朴的方法——半水半米的清粥为最佳。煮得半透明的米粒悬浮在同样是半透明的粥水里,或许点缀着些小气泡,热气从表面缓缓升腾,越是观察越会觉得面前的这碗粥有禅意。用木质筷子(勺子当然要方便很多,但出于尊崇禅意的一致性,我还是推荐用筷子)撩起一堆米粒,趁热迅速吮进嘴,先用舌尖感受粥的温度和稠度,随后放任它们在嘴里自由扩散,这时候最好把脑子放空,让温柔又清爽的米香从味蕾慢慢地向头顶涌去。

    喝稀饭,嚼还是不嚼不应该成为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交给你的本能来处理就行。当温热的粥水顺着食道往胃里滑时,冥思暂时停止,是时候撩下一口了。和品酒一样,试试不同品种的米,用不同火候和不同水量,或者用不同炊具和不同烹饪时间做出来的粥,你会发现完全不同的结构和香味,而且颇有怀古之风。

    即便是最简单的食材,只要用心品鉴体会,也能成为一门艺术。


如果您喜欢,请把《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方便以后阅读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米的一百种形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米的一百种形态并对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