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听雨声

    每到黄梅天,总要想起贺铸《青玉案》中的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还有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如此看来,梅雨季节的闷与湿难免带来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不畅,出口无非两个:一个是被濡湿的愁,一个就是湿润的闲。

    以上一词一诗都是宋人作品。若论唐人写雨,第一个高手就是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下笔何等洁净无尘;“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田园乐》(其六))设色何等明艳鲜润;“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栾家濑》)刻画何等生动活泼;“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捕捉何等敏锐细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画面何等气势不凡;“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气氛何等清朗润洁……敏感的诗人,就是没有雨的时候,他也会感到另一种雨意:“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山路上原本没有雨,但是那空明的山色是那么浓翠欲滴,还是像细雨一样湿润了行人的衣裳。对湿润度和色彩饱和度极其敏感的诗人,带我们走进绝美的意境。

    第二高手,大概便是李商隐了。因为林黛玉说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提醒我注意到他和雨的缘分。这句诗来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写的是萧瑟秋景和凄清秋情,“残荷”一作“枯荷”。他写雨最著名的当然是《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过去大多说是写给他的妻子的,最近看到考证,说那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这是写给朋友的。(古人的离情和思念,经常都是对朋友的,这在当时再正常不过,到了今天似乎有点难理解了——这真悲哀。)

    李商隐的世界常常是下着雨的,他的诗题就有《微雨》、《细雨》、、《风雨》、《夜雨寄北》……雨伴随着他的失意、离别、阅读、悼念、疾病、思念,这样的雨,只能是冷冷的秋雨——“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高楼风雨感斯文”,“楚天长短黄昏雨”,“愁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雨声带来的惆怅和凄苦是那样刻骨铭心,以至于他将流水的声音都听作了凄凉悲切、添人羁愁的雨声——“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李商隐的雨是飘忽迷离的。“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寺》),那迷蒙的气氛,幽怨的情调,似乎在暗示圣女对爱情难以言说的期望,叹息这种期望像梦一样终归破灭。“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无题四首其二》)朦胧之中,透露一股压抑不住的生机,但更笼罩着某种迷乱与愁苦。这一切,应该和情爱有关吧。

    李商隐写到雨的诗中,我最爱一首:“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春雨潇潇之中,一个穿着白布夹衫的人怅然而卧。过去和心上人相见的地方,如今伊人已去,只剩一片冷落沉寂,怎不让人悲愁失落。伊人住过的红楼人去楼空,隔雨望去竟然让人感到心生寒意,只能在雨中独自往回走,灯光将飘忽的雨照得好像珠帘,却更添与世隔绝般的孤苦和不知身在何处的恍惚。在远方的伊人应该也为春天的远去而悲伤,如今两人只有在残宵依稀的梦中片刻相见了。写下诉说相思的书信,附上作为信物的玉珰,可又怎么能送到伊人手中呢?即使有鸿雁传书,连满天的云都像横铺万里的罗网一般,这思念和问候能冲破这重重阻碍吗?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以暖色调写冷寂空落,以透明感写恍惚迷失,“小李”手段真非常人可比。雨有时尽,而相思无尽,遂令后世读者,突觉满心雨意,一同黯然销魂。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听雨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听雨声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