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思念谁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谁在思念谁

    大诗人王维留下的名句不少,但是可能哪一句都超不过这一句的深入人心:“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这句朴素而深沉的诗都被重复成了一句口语、一句俗话,几乎忘记它是唐代的句子,也不觉得是诗了。这句诗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写它的时候是十七岁,想到这一点,现在的那些天才少男少女似乎也没什么可骄傲的),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习俗在这一天要登高、插香气浓烈的茱萸以求延年益寿。诗人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在节日里特别思念亲人,并且认定兄弟们一定也会因为少了自己而觉得惆怅、失落。这种易地而处的写法,与其说是一种构思,不如说是人性美的天然流露——当你真挚地思念着什么人的时候,你往往会确定对方也在思念着你,并且为对方忍受相同的思念之苦而生出怜惜。这不是诗人的高明的技巧,而是一个思念中的人近乎本能的感受,诗到真处,自然人人有共鸣。

    最令人思乡、思亲的佳节还数除夕。可是天宝九载(750)的除夕夜,诗人高适却因为军务远在居庸关无法回家,于是写下了《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他也是不着重写自己多么想家,而是设身处地揣想亲人思念自己,感情更加深沉,回味更加醇厚。《唐诗品汇》有“客中除夜闻此诗者,无不凄然”的记载,可见其感人。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是非常精到的评价。

    相似的还有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月夜》),王建的“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行见月》),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话历来不被认可,因为白居易写家里人在念叨自己,其实是自己在想念家人,这已经是“曲折”了。我私下认为,白居易这两句比王建的似乎还更流畅自如一些。

    这一向被归纳为“主客移位”、“侧面落笔”、“从对方着墨”的传统手法(即明明是自己对对方有所举动或者思念,不直接描述,而是从对方下笔写来),这固然可以说是一种精湛的表现手法,但是我相信更主要的是真实感情的流泻——想念亲人,马上为亲人着想,知道亲人也在想念自己,于是自己苦苦思念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亲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殷之切,于是更加思念起来。思念往往都是双向的,像这样反过来写,好像思念从去处又反弹了回来,于是去处成了来处,分不清谁在思念谁,谁更思念谁。感情的况味自然深了。

    以上诸例都是侧重写亲友思念自己,也有不偏不倚正面写双向思念的,比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这首诗大意是:李白啊,你的诗歌超凡绝伦,你的才华卓尔不群。你的诗歌论清新就像庾开府,论俊逸好比鲍参军。此刻我在渭北独对春天的绿树,而你在江东也只能眺望日暮时的云,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什么时候我们两个才能一起端着酒杯,再来好好地讨论诗文呢!

    请注意五六两句。这两句似乎是一般的景色描写,但是“渭北”是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这两句一并列,就从写景变成了写情,而且写的是思念、离情,其实说的是:当我在渭北思念江东的你,也正是你在江东思念渭北的我之时。清代黄生在《杜诗说》中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这两句,看似平淡的写景,其实是浓烈地写情,同时将两个互相思念的大诗人也剪影出来,不愧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都赞赏不已。

    杜甫深深地思念李白,只要他写下来就一定是好诗,要命的是他还这般优美地写了李白思念自己,这样一来,仅仅感动就不够了,于是,“春树暮云”成了后世的一个典故、一个成语,意思就是:想念远方的朋友。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谁在思念谁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谁在思念谁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