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的两次回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唐时的两次回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人有个叫祖咏的,应试须作一首题为《望终南余雪》的诗,限五言六韵十二句,但此公只写了似乎没有写完的四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就交卷了。旁人问他惜字之故,答曰:意尽。从艺术创作规律上来看,这真是绝佳的理由。无独有偶,清代的袁枚也赞成“意尽而至,成篇不拘于只偶”的观点。(《随园诗话》卷一第二十首)

    也有相反的例子,那就是最后两句不但不能少,而且正是靠它最后完成了作品的意境的。最典型的当数王维的《观猎》:

    这首名作具有金戈铁马之力,兼悬河注水之势,劈头先写当时情景,带出气氛,然后才交待事由。前人赞誉不绝——“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前二句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沈德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跳脱隽永,本来写到猎归回营,整个过程已经完成,但是诗意未尽,剑势尤盛,于是末两句水到渠成应运而生,不但以景色描写呼应了篇首,而且暗含心情由激荡渐平和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将视线从军营拉到远景,“千里暮云平”,使全诗在开阔的意境中结束,前人评价说这样的结尾“亦有回身射雕手段”,我却想到了书法中的有力的回锋,还有杜甫描写剑器舞的两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王维此诗全是大手笔,而这个结尾,端的是神来之笔。

    苏东坡认为到这句为止,还有余情,应该是说这样可以留下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大的回味余地。但是我认为到了这里,其实意已尽,情也尽(情味也完全出来了),如江流入海,已不再有江,留下的是海阔天空。到此为止,不是为“余情”,而是已经“意尽”。

    后来读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在这首诗的后面有注:“东坡谓删去末二语,余情不尽,信然。”原来苏东坡早就认为这最后两句删去更好,和我所崇拜的前贤所见略同,令我惊喜,但是苏东坡的理由是为了“余情不尽”,似乎还可以商榷。

    读的遍数多了,又觉得其中有些美中不足,是什么又说不清楚。有一天突然发现,到了“欸乃一声山水绿”,不是非常好的结束吗?又有高潮,又新颖别致,又出意境,后面这两句完全可以去掉。

    很喜欢柳宗元的《渔翁》: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都是用“回看”来收梢的,但是这两次“回看”效果迥异:柳宗元“看”出了一个优美的蛇足,王维的这一“看”却是万万少不得的豹尾。

    虽说当断则断,但是何处是当断处,则不是那么容易分辨、决断的,况且往往也是见仁见智,所以不必苛责柳宗元。

    《渔翁》一诗,到了“欸乃一声山水绿”,分明意尽,但是柳宗元又加了两句,这两句也是好句,甚至拆开来看不亚于前两句,但是就是觉得多余,削弱了原本已经浑然饱满的艺术感染力。说得苛刻一点,这是诗歌史上最优美的蛇足。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唐时的两次回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唐时的两次回看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