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伊府面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珩 本章:闲话伊府面

    伊府面是属于粤菜,还是属于淮扬菜,一直是件有争议的公案。粤菜馆子和淮扬馆子都会做伊府面,也都以伊府面为号召,不能不从它的创始人伊秉绶说起。

    伊秉绶是清代乾嘉时的著名书法家,老家是福建汀州宁化。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曾做过刑部主事、员外郎。嘉庆时外放知府,先是做广东惠州的知府,后是做江苏扬州的知府,于是问题也就来了。

    伊秉绶出身世家,风流儒雅,两任好地方的知府,也颇有政声,一生平稳安逸。伊秉绶的隶书早年曾受桂馥的影响,到了嘉庆时,由于汉魏石刻不断出土,金石之学盛行,也影响到书法界。伊秉绶开始从汉碑中吸取营养。他直接取经于《西狭颂》、《裴岑纪功碑》、《张迁碑》等,临摹学习,但又不是拟古不化。他将汉隶的气势与结构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同时,又将篆书的风格和用笔方法融汇于隶书之中。从伊秉绶留下的书法作品看,他的字个性突出,疏朗雄浑,拙朴洒脱。也许是做过惠州知府的缘故,伊秉绶的书法在岭南影响很大,直到今天,广东收藏家都喜欢收藏伊秉绶的作品。

    伊秉绶也是一位美食家,他的家厨创造了一种特制的面条,十分好吃,后来辗转流传外间,被称之为“伊府面”。这也就像宫保肉丁一样,既为川菜接受,又为鲁菜所接受,不能不说是因为贵州籍的丁宝桢先任山东巡抚,又任四川总督的缘故。只不过鲁菜的宫保肉丁不辣,而四川的宫保肉丁为了适合川人口味,加入辣椒而已。伊秉绶先做惠州知府,伊府面传入广东;后做扬州知府,将伊府面的技艺带到江苏,成为淮扬佳馔。所以,说它是粤菜或淮扬菜都不算错。而伊秉绶的老家福建至今没有竞争过这项专利,也是件怪事。

    伊府面的做法是以鸡蛋和面,擀平切成面条,晾得稍干后,盘成一定形状,放入温油中炸成金黄色,就成了伊府面的半成品,吃的时候再加工。伊府面可炒、可焖,也可以煮成汤面。

    旧东安市场北门的稻香春,当时专卖半成品的伊府面,盘成直径一尺的圆形,约有二寸高,外面包上油纸,贴上红底黑字的标签。伊府面因过油的缘故,保存时间不能过长,油一哈喇,面就不能吃了。六十年代以前,北京最有名的广东馆子是恩成居,那里的三鲜伊府面做得非常地道。先将半成品伊府面略蒸软,放入油中炒好,再将虾仁、海参、玉兰片等辅料伊府面,当时加佐料做成浇头,浇在面上。正宗伊府面应该是扁宽条,约有一厘米宽。

    1973年我去扬州,在国庆路的菜根香饭店吃过一次虾仁伊府面,正是春末夏初,新鲜河虾上市,以鲜虾仁为浇头,配上色泽金黄的伊府面,鲜美无比。

    后来在自选超市上也看到摆放着一些称为“伊府面”的东西,完全是方便面的制作工艺做出来的,并说是为了减少油脂,不用油炸,实际上是鸡蛋面,哪里是什么伊府面。

    八十年代初,我家有一个安徽无为的小保姆,名叫小腊子,这个女孩儿很顽皮,却是非常聪明能干,她每天下午外出打工,做两三个钟点的小时工。不知是在谁家学会了做伊府面,回来后演试一番,居然十分成功,后来成为我家请客的一个保留节目,都是由小腊子事先做好的半成品备用。自从小腊子回老家结婚,再也没有吃过正宗的伊府面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方便以后阅读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闲话伊府面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闲话伊府面并对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