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锅盔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西北锅盔

    锅盔又叫锅盔馍、干馍等名,即陕西十怪之一的“烙馍像锅盖”,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流传已久,关中地区尤其喜食。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甥贺弥月赠送的礼品,女人临产当月的初二、初三,外婆带上大锅盔和婴儿裹肚等物到女儿家,将锅盔扣在锅盖上,用拳击碎,将裹肚从女儿卧室窗口抛进去,再进屋把裹肚压在床席底下,称打锅,祈求女儿生产顺利,母子平安。产后第三天,娘家人带生面条去探望外甥,俗称下奶;产后十天,娘婆两家至亲好友去探望产妇和婴儿,携带烙饼、鸡蛋、挂面、红塘和衣物祝愿大小平安。孩子出生一月为满月,即弥月,喜家备置丰盛饭莱招待亲友,舅家人要馈赠被单、童装、童车、衣帽。午宴时,趁婴儿父母、祖父母不备,客人在他们脸上抹黑、红两种颜色的涂料,追逐嬉戏,皆大欢喜。

    锅盔呈圆形,像头盔状,直径尺许,厚一寸,重五斤。锅盔用精粉精细制作,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素以“干酥白香”著称。锅盔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用它泡羊肉汤、水豆腐吃,耐煮耐泡,越煮越泡,越有筋丝,越有味道,可以反复品味。冬季天寒地冻,锅盔十天半月味道如初;酷暑炎夏,三两天不会变质。

    关中著名的锅盔甚多,大家熟识的有乾州锅盔、长武锅盔、岐山锅盔、凤翔锅盔。乾州锅盔非常著名,为西安人所熟悉,乾州人还把锅盔、挂面、豆腐脑列为乾州三宝。汝州锅盔用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锅盔里夹猪头肉吃是汝州小吃的绝配,猪头肉肥而不腻,又香又酥又软,加碗绿豆浆面条,放上黄豆、韭花、芹菜段,来点辣椒油,右手面条晶莹透亮,热气袅袅,菜青黄间杂,浆酸诱人;左手装得满满当当猪头肉的锅盔,舌下生津。长武锅盔是长武人的传统主食之一,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常带锅盔作干粮或馈赠特产;外地人到长武,不仅常吃锅盔,临走时还要带上三五斤继续享用,或供亲友品尝。

    亳州锅盔又叫壮馍,巴掌大一块锅盔能抵两个大馒头,用大块面团反复盘揉,做成面盆大的一个圆饼,厚约寸许,直径为一尺到二尺,表面粘上一层芝麻,放在平锅上文火干炕,做成后外脆里软,色泽金黄,食之喷香。

    锅盔始于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为军士所发明。常年征战在外,粮草时有间断,士卒没饭吃,战斗力不足。一军士偷懒,无意将面压入头盔,置于火上烤之少许,即烙成饼子,居然香酥可口!此饼边薄心厚,表面起鼓,能应当务之饥,亦能久存不坏,受军士们青睐和传播,因形状像头盔,又用头盔为模,故名锅盔。

    唐高宗年间,在乾县梁山修建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工程浩大,征用数万名能工巧匠和民夫。当地的小孩冬娃,聪明勤劳朴实,父亲久卧在床,冬娃除打柴还要照顾父亲饭菜,练就了一手烹调技艺,善于向人学习烹饪。修乾陵时他替父亲出工,劳动繁重无法按时给父亲去做饭,有人给他讲了长平之战锅盔的故事。有天,冬娃在路边挖个土窝窝,架上头盔把面和匀放在头盔内,盔下烧火烤制,一会儿盔内的面烙成馍,酥脆可口,带回家给父亲放在床边以备用。他把这个制作锅盔的办法告诉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烙馍,酥香飘逸,从此在乾县传开,家家户户都做锅盔馍。

    做锅盔馍要按季节掌握水温,和成死面块,放案头用木杠压,边折边压,压匀盘起,切成两块,加酵面和碱水再揉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用温布盖严盘性。木杠压面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面剂每块六百克,擀成直径约二十二厘米,厚三厘米的圆形饼,上鏊勤翻转,俗称三翻六转,烙得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皮色微鼓时即熟,周围有菊花形毛边,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一层层的,用刀切开如板油。表面色泽金黄,酥脆味香,能煮耐爵,存放期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根据个人口味,加自己所喜爱的配料,还可以制成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等。

    做锅盔最重要的是把面和好后慢慢地盘、揉,把面团揉得充分,做出的饼咀嚼起来口感才好。锅盔看起来硬硬的,吃起来也是韧性十足。锅盔在制作时没有加入丝毫油料和作料,属清淡食品,酒后吃点锅盔,感觉很清爽。

    我曾长期去河西走廊一带考察美食资源和旅游,因为大漠荒芜,总喜欢背个锅盔在包里备用,作为路途的充饥之物。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西北锅盔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西北锅盔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