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菜豆腐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桑植菜豆腐

    桑植地处武陵山北麓,鄂西山地南端,山水秀丽、溪河纵横、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居住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十八个民族,古称西南夷地,保留了很多蛮夷风俗。

    桑植与临澧、慈利相邻,它特有的小气候——“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造成十年九灾,粮食缺乏。桑植境内的澧水、娄水、苦竹河等河流,水流湍急、常年不冻,地下泉水很多,水质较好。桑植县所产的豆腐比较有名,水豆腐、千层豆腐、盐豆腐干、菜豆腐四样并驾齐驱。

    桑植盐豆腐干在清代咸丰年间开始流行制作,畅销长沙、武汉、广州等地,曾列为贡品,名噪京城。

    桑植现在最流行的是菜豆腐,其实是我们常说的和渣,是道最普遍又吃法多样的绿色食品,因为在和渣里加入切细的青菜叶,看上去白绿相间,就像菜叶镶嵌在豆腐中。

    菜豆腐制作比较简单,黄豆浸泡后磨碎成豆浆,兑水放进锅里,掺入切细的青菜叶、韭菜,用文火煮熟凝结,菜豆腐成乳白色,中间间杂绿叶,色相诱人。菜豆腐不用去除豆渣,人称懒和渣。菜叶煮在菜豆腐里,清新爽口,豆腐细嫩甜腻、晶莹滑爽、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最常见的菜豆腐有残菜和渣,人家办完红白喜事,表示感谢邻里相互帮助,送碗有肉汤残莱的大杂烩,回家在柴火上一煮,香气诱人,味美爽口。

    菜豆腐最多的时候是春节,土家族人每家每户做豆腐,就会剩下一些豆渣,土家族人为了节约来之不易的粮食,加上野菜叶,煮着当饭吃,就是传说中非常流行的和渣饭。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桑植土家族人春节做的豆腐越来越多,剩下的豆渣也越来越多,他们把豆渣煮熟发醇,捏成拳头大小的豆渣丸,用柴火熏干,做成香腊制品,食用时捣碎加水上料,做成下饭菜,那酸的豆渣,能够增强食欲,容易下饭。

    菜豆腐是一道素食,有健美减肥的功能,在城市是道时尚菜,清淡中带着乳香味。

    山林的土家人,食惯了粗糙的苞谷,再吃和着汤水的菜豆腐,容易下喉入肚。盛夏酷暑,土家人喝碗菜豆腐,既解渴又消暑;放置几天的菜豆腐,豆渣化酸,土家人做成酸和渣,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入口痒酥酥的,喉咙舒服无比。寒冬腊月,将酸和渣放辣椒、猪油、盐、大蒜,架柴火上边熬边吃,如麻辣豆腐、臭豆腐一样,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吃碗新鲜菜豆腐,既温暖了自己的胃,也润滑了干涸的喉咙,可以在山坡上唱几句山歌。

    桑植县被张家界的旅游带动后,来贺龙故居游玩的人不少,菜豆腐作为一道特色菜被游客传播,成为桑植县的特色。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桑植菜豆腐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桑植菜豆腐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