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兔丁河虾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重庆兔丁河虾

    重庆的美食,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一是爆炒,一是火锅,在那爆炒和火锅里,最让人兴奋和具有想象力的是那一片红成。红色是重庆菜本身的颜色也是主打颜色,每样菜都火辣辣的让食客,看了热情高涨、食欲大增,拍手叫好。

    我是一个爱吃辣椒的湖南人,曾经与那些好吃辣椒的高手有过一些接触,混在一起的日子多了,自己也慢慢成了辣椒的崇拜者,为吃从没有因辣椒落伍和退出。这次到成都吃过一些很有辣味的菜,没有怕辣的感觉;到重庆,看到那红艳艳的火锅汤上漂着满盆尖辣椒,有些退缩和畏惧了。

    到重庆,很多朋友介绍我去吃火锅,体验重庆的热情和麻辣。说起火锅,重庆是它的发祥地,因为那个火锅,把美食推上了一个更加安逸、享受的层次。让火锅一时在中国的饮食界风行,大小酒店、宾馆都争相使用,家庭生活也开始蔓延着火锅的气息。从此,美食界诞生了许多新鲜的吃法和做法,给冬天的吃喝带来温暖。

    考察火锅的起源,不得不把长江穿过重庆这个地理环境拉进来,在长江三峡一带,纤夫和船民很多,这些一年四季生活在水上和水边的人家,为了驱逐河风的寒气,不得不生着火吃饭和暖和身体,也不得不时时刻刻把饭菜都热在锅里,保持饭菜的温度。慢慢地被岸上的人家所引用,从此火锅也就慢慢传开了。而重庆人在大肆使用火锅的同时,中国的美食界也在寻找更好的吃法,就这样,一个火锅适应了中国美食发展的需要,火锅一下火红了全国各地,使美食界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另一个补充说法是说重庆一年的空气都比较湿润,湿气过重,居民要用火锅来给身体加热,有利于空气干燥,排出身内废物,这似乎有些证据不足。

    我到重庆,本想好好地了解些美食,寻觅些自己爱吃的品味一番,无奈没有时间来把玩。在朋友蒋海松、刘海燕的带领下,在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那一带,找了一家吃火锅的店坐下来用中饭。饭店在五一路与凯旋路交叉口,店面不大,在三楼。我不了解重庆的美食情况,当然把任务交给了在重庆生活了三年多的蒋、刘,刘在《重庆晚报》工作,对吃好像还比较了解,就点了一个兔丁白虾火锅。

    端上桌,一大盆白虾,浅红色的横七竖八躺在锅里,映衬在火红的火锅汤里,虾看起来更白和个大。让我奇怪的是虾的形状和姿态,每个虾都被人从背上竖着划了一道口子,虾肉向两边拉开,虾成了大V型的勾。在拉开的虾肉里,却没有红色的汤汁色,而是白嫩嫩的虾肉暴起,很有让人大吃特吃的场面。火锅的火慢慢地开始大了,汤汁也开始翻滚,那热气带着香味散向四方,飘进了我的鼻子,是非常醇香的虾味。

    刘告诉我,这虾子是重庆本地产的,来自长江,渔民捞着新鲜的河虾,再用重庆菜的特殊香脆法做成甜香型新鲜河虾,不用其他的烹饪方法。据说,长江穿过重庆,在这植被覆盖严密的河岸边,有许多的小沟壑,虾就在水流的冲击下躲进了沟壑的回水湾,每逢大水过后,虾就成堆地聚在回水湾里,渔民只要用大簸箕打捞即可。涨水的夏季,虾是最肥美的时候,也是味道最纯美最鲜香脆嫩的时候,吃河虾胜于吃猪肉。

    我在长沙就喜欢吃基围虾,虾做火锅还是第一次吃,觉得有趣,想好好地吃吃,做点品味。我就夹了一个,像吃基围虾一样把外面的皮剥了,但是虾肉没有基围虾那么绵,咬上去很有弹性和韧性,又很脆,咬断时没有一般河虾的腥味,倒是可以吃出一种脆香的甜味,非常自然而不腻人。我又发现虾皮也非常脆,吃起来很香,没有吃其他虾的那种皮皮壳壳的感觉。

    慢慢吃来,才知道:河虾里有大块的魔芋,大似巴掌,却比较薄,经过虾汤一煮,也非常鲜美。还有一截一截被剖开的黄瓜,吃起来生脆的,很有点响声,黄瓜的生脆和甜嫩都保存得很完整,黄瓜浆的气味已经消失。还有黑木耳和方正的海带块,主要是表现在脆方面。最隐藏的是火锅里的兔肉,被切成手指大小的方丁,等虾吃得差不多了,兔丁就露出了汤面,在黄澄色的汤汁里翻滚,吃起来也非常新鲜、细嫩,又甜味醇醇。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重庆兔丁河虾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重庆兔丁河虾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