鲃肝汤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巴陵 本章:鲃肝汤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有大小湖泊一百八十多个、岛屿四十八座、山峰七十二座,湖光山色,相映生辉,确实一处美景。太湖地处上海、南京、杭州三角区域中心,周围分布着淀泖湖群、阳澄湖群、洮滆湖群,纵横交织着江河溪渎,形成富饶的江南水乡。太湖地区气候温和,特产丰饶,水产丰富,盛产鱼虾,为江南闻名的鱼米之乡。太湖鱼虾丰富,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之说。

    木渎镇位于苏州城西的吴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与苏州城同龄。那里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在天平山、灵岩山、狮山、七子山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有聚宝盆之称。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勾践献西施于吴王,夫差专宠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如今,木渎是江南首屈一指的旅游重镇,被誉为上海的后花园。

    木渎有两千五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可以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有历史名人范仲淹、沈德潜、冯桂芬等。在清代,木渎镇早已名闻京师,康熙三次南巡,乾隆六下江南,每次游遍苏杭,定幸木渎。

    木渎群山拱峙,毗邻太湖,得山水之闲趣,拥小桥流水之幽静,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古迹,木渎景区名列为太湖十三个景区之首。在明清时期,木渎镇有私家园林三十多处,迄今保留下来的还有十余处。严家花园乃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虹饮山房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远胜其他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雕刻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榜眼府第是冯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镇园之宝。灵岩山馆是清代木渎状元毕沅的私家别业,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木渎私家园林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我走进木渎镇,便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雅意境和历史空间,游荡在艺术的长廊中。

    木渎的餐饮企业,最著名的要数石家饭店。石家饭店始创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初名叙顺楼菜馆,又名经营时,初具规模,为两楼两开间木结构房屋。创始人石汉,原是夫妻店,小本经营。同治十年(1871年),石和尚还俗迁至木渎镇定居,接受老友姜美新的建议和帮助,在木渎镇始创石家饭店,初办时以素菜为主,姜美新建议要以荤菜为主,还要有招牌菜。石和尚用木渎特产斑鱼(学名鲃鱼)的美味和素斋的清淡烹饪创制了鲃肝汤。到20世纪20年代,石汉的重孙石仁安把客堂与厨房隔街分设,善用太湖淡水鱼鲜烹调,历经数代努力,形成以十大名菜为主的独特菜肴体系,为苏帮菜系的代表之一,世有石菜之誉。

    鲃是一种小鱼,又称斑鱼,俗称泡泡鱼,体略呈圆筒形,短而又胖,长三寸左右,口小、腹大,背部青灰色有斑点、肚白,鳞极细,肚有小刺,受惊后腹部会鼓起泡泡如球,模样像河豚,若烹调得法,其鲜甚过河豚。鲃鱼是太湖特种水产,在桂花开时形成鱼汛,花谢则去无踪影,民间有“秋天享福吃斑(鲃)肝”的谚语。现在的鲃鱼大多为人工养殖,故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鲃肝汤。石家饭店严格按照古食谱烹饪,“剥皮去移,分肝、肉两种”。清代袁枚中有关于鲃鱼菜肴的记载:“斑(鲃)鱼最嫩。剥皮去秽,分肝肉二种,以鸡汤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秋油一份。起锅时加姜汁一大碗、葱数茎以去腥气。”著名的鲃肝汤采用鲃鱼之肝,辅以火腿、香菇、笋片等食材,用鸡清汤烧制而成。

    做鲃肝汤,先将鲃鱼脊背向外,放在砧板上,左手捏住鱼腹的边皮,用刀把鱼皮划破,向外平推除去鱼皮,取出鱼肝,摘去胆洗净。挖出内脏,去骨取下两片鱼肉,放清水中撕去黏膜,洗净血污。将鱼肉、鱼肝分别切成两片,放入碗中,加精盐、葱末、绍酒拌匀稍腌。炒锅置旺火上,加鸡汤烧沸,将鱼片、鱼肝放入,加绍酒、精盐烧沸,撇去浮沫,放火腿片、笋片、香菇片、豌豆苗,加味精,烧沸后倒入汤碗,淋熟猪油少许,撒上胡椒粉即成,吃时肉质细腻,风味独特,汤清味鲜。

    鲃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硒、碘等多种微量元素,还具壮阳、和胃、温中补益之食疗功效和抗衰老、抗癌作用,肉质细嫩洁白,爽口有弹性。脾胃蕴热者不宜食用,瘙痒性皮肤病、内热、荨麻疹、癣病者应忌食。

    1927年中秋节前后,江苏省社会名流盛邀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到灵岩游玩,于携夫人放舟太湖赏桂花,游山玩水一天后,夜泊木渎。当晚,社会名流在顺叙楼(今石家饭店)为于洗尘。店主为了招待好美食家于右任,特地做道拿手菜鲃肝汤。新鲜的鲃肝汤醇香爽口,美味无与伦比,于喝到清新鲜美的鲃肺汤,直觉口齿生香,浑身舒畅,连饮三碗,爱不释口,赞口不绝。酒酣之际,问堂倌菜名,堂倌用吴语回答斑肝汤,于乃陕西人,听不懂吴侬软语,竟把“斑”听成了“鲃”,把民间鱼肝作为鱼肺的旧称用典。即兴挥毫写下:“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第二天上海《新闻报》头版刊登了于这首诗。有人在报纸上撰写文章讽刺于不辨斑与鲃,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争来争去,把鲃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

    1929年,李根源游苏州,听说不远的木渎镇有于右任题的诗,特意去那里品尝鲃肝汤,品了这道鲃肝汤后,看了于的题诗,李根源文思神涌,挥毫写下“鲃肺汤馆”,并写了店名“石家饭店”,从此石家饭店不胫而走,传遍三吴大地,成为上海人的精神圣地。

    1934年秋,于右任再次来到木渎镇的石家饭店,餐后挥毫题写了“名满江南”四个古朴遒劲的大字。

    石家饭店因鲃肝汤驰名天下,吸引了无数名流。民国年间,李宗仁、李济深、沈钧儒、张治中、邵力子、叶楚伧、沙千里、史良等知名人士慕名到石家饭店品尝鲃肺汤,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周信芳,评话艺术家金声伯,著名画家张大千等也曾到石家饭店进餐,品尝鲃肝汤。李宗仁还题词“平等博爱、与民同乐”。上海帮派头子黄金荣、杜月笙,每年秋季游太湖,都要光顾石家饭店,品尝鲃肝汤。

    1990年,苏州籍社会学家费孝通赴苏州视察,恰巧路经木渎镇,因有于右任、李根源留下的故事与墨宝,特意到石家饭店用餐,餐毕,费老对鲃肺汤大加赞扬,提笔写下“肺腑之味”的条幅,道尽此汤真味!回京后撰写了《肺腑之味——苏州木渎鲃肺汤品尝记》,刊于1991年第一期《中国烹饪》杂志。

    1992年9月,彭冲、韩培信品尝过鲃肺汤后,分别题词“独一无二”、“腾飞”。

    1992年10月3日,费孝通再次光临石家饭店,餐后即兴写下“灵岩遥辑范公祠,老桂花开正值时,热情洋溢沁人心,石家鲃肺又入诗”七绝一首。

    现在,上海人游太湖或清明节到苏州、太湖扫墓,经过木渎镇,定会到石家饭店吃一顿鲃肝汤,成了上海人保持的习惯性动作。我到苏州旅游三日,同学刘告诉我,不食鲃肺汤不知人间美味,我们特意耽误一天时间去木渎镇,游玩后,我们到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鲃肺汤上桌,我取勺舀汤,不见肺片,只见小拇指样大小的粉色斑块。舀到碗里,我轻轻吸入口中,稍稍有点腥味,细嚼后无比鲜香肥滑,迅速滑入喉中,回味时齿颊余香,其味醇厚无比。鱼片稍向内卷,色白稍带淡青,汤成淡黄色。

    苏州人吃鲃肺汤,有六个要领,即一肝、二白、三皮、四汤、五菜、六肉。一肝即先吃鲃鱼肝,品味其鲜;二白即鱼肉,品味肉质肥嫩腴美;三皮即鱼皮,类似花胶,柔嫩无比;四汤即喝汤水,品味鱼鲜汤纯;五菜即汤中豌豆苗和竹笋,品味鲃鱼汤浸泡后的新鲜滋味;六肉即火腿肉,品味其醇香。

    鲃肺汤在朱彝尊撰的《食宪鸿秘》中就有鲃鱼菜:“拣不束腰者(束腰有毒)剥去皮杂,洗净。先将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与鱼同煮。后以菜油盛碗内,放锅中,任其沸涌,方不腥气。临起,或入嫩腐笋边,时菜,再捣鲜姜汁,酒浆和入佳。”《调鼎集》中记有脍鲃鱼肝,“(鲃)鱼肝切丁,石膏豆腐打小块。另将豆腐、火腿、虾肉、松子、生脂油一并削绒,入作料,肝丁、豆腐块一同下锅,鸡汤脍,少加芫菜。”此脍鲃鱼肝与今日之鲃肝汤依然是很相似的。

    在中国文化界,最了解石家菜的作家、文人应该数周作人,他喜欢石家饭店的鲃肺汤、豆腐汤,并推崇备至。歌颂鲃肺汤较多的作家,还数苏州籍作家陆文夫,他的小说《美食家》把鲃肝汤写绝了,并让它扬名华夏。

    鲃肺汤经过石家饭店几代名师的继承和发展,风味更独特,影响也越来越大。现任石家饭店掌灶大厨毕建明先生,对鲃肺汤也有独特创新之处和贡献。


如果您喜欢,请把《食全酒美》,方便以后阅读食全酒美鲃肝汤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食全酒美鲃肝汤并对食全酒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