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性的隐喻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韩松落 本章:一种生物性的隐喻

    我的朋友柏邦妮,作为作家及编剧,梦想之一,就是拍一部《蓝色大门》那样的电影。一部干净的、清爽的,能让人想起十六岁的早晨的那种电影。

    但我觉得非常非常难,最难在,内地的十几亿人里,恐怕找不出一对陈柏霖和桂纶镁那样干净的脸。内地也不是没拍过青春片,但男女主人公,总是有种令人如鲠在喉的感觉,或者腮帮子太大了,或者眼神不干净,或者声音沙哑,或者衣服穿得很可怕,或者身体语言不过关——某个当红的青春偶像,总是含肩塌背地走路,双腿呈“X”型。或者太胖了——像是上个月还在吃野菜,这个月突击地吃了几天肉之后的那种胖,显得腻、脏。总之,总是有哪里不对劲。培育出林青霞和陈柏霖、桂纶镁,至少还得两代人。

    年轻的都不对劲,老的是不是好一点?作家大会现场走一圈,无论如何找不到一张福克纳、保罗·奥斯特、麦克尤恩或者奥兹那样的脸,那种适合拍摄黑白照片的、可以印在书里的、“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的脸。要想得到诺贝尔奖,大概先得长一张诺贝尔获奖者的脸,因为“从最高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相貌就是他的人”。

    台面上的人是这样,台下的又如何呢?因为住在海边,夏天经常可以去海滩上看人,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内地人和香港、台湾及韩国人、日本人分开。穿再贵的衣服都没用。我的朋友宋毅曾经痛斥欺骗过他的某人的相貌,认为“不正常的外貌是一种生物性的隐喻”,其实,所有的相貌都是一种生物性的隐喻。

    别的事物,也足以构成这种隐喻。比如春节,拜年回家的路上,车走在高速路上,收音机里放出某位当红民谣女歌手的新专辑。她已经竭力地空灵清澈了,但还是哪里不对劲——还是“不干净”。歌的曲调、编曲也都疙里疙瘩。而上世纪的台湾民歌运动中,声音干净的女歌手,实在太多了,包美圣、陈明韶、刘蓝溪、王海玲、郑怡、银霞、徐晓菁、杨芳仪,都拥有最干净的、“水晶一样的声音”。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陆校园民谣,处处模仿民歌时代,但却从来没能提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干净的女声,女歌手们的声音形象都十分奇怪,不清澈,也不通透,似乎感冒没有好,似乎咽炎正发作,又似乎哪里哽住了。总之,总是会有些不对劲。

    还有建筑的样式、书籍的封面、报纸的字体——有段时间,所有的报纸都一股脑地使用舒同体,而我苦苦思慕的,却是香港台湾的华文报纸用的那种精致的宋体字。其实只差那么一点,但就是差的这一点,就要用尽全身力气去追赶上三五年。还有照片的色调、风景的气息、甚至天空云彩的排列——我总能轻易地看出哪些风景壁纸是在国内拍的,哪些不是。一切一切,总是有点不对劲。而一件事物,真正取得合法性的标志,是已经取得了美学上的合法性。不美,就不合法。

    美,或者不美,或者那种不对劲的美,那种差一点的美,都是生物性的隐喻,所有这些隐喻合起来,其实就是我们时代的面貌。谁都没可能走出独立行情。


如果您喜欢,请把《为了报仇看电影》,方便以后阅读为了报仇看电影一种生物性的隐喻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为了报仇看电影一种生物性的隐喻并对为了报仇看电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