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冠秀同志的英雄业绩鼓舞了晋察冀边区的千千万万的人民和人民子弟兵,我也深为她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感情,使我们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
戎冠秀(1896~1989),女,平山县杨树壕村人。出身贫苦。1928年为糊口举家到下盘松村,戎冠秀给地主当佣人。1937年八路军来到下盘松。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该村妇救会主任,人称“老会长”。积极宣传妇女解放和抗日救国道理,动员妇女参加识字班,任“冬学”校长。她整日为抗日工作奔忙,找粮、找草、动员参军,并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那个去!要是不嫌我老伴老,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在她的带动下,下盘松一带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核相争上战场的热潮。
在向抗日民主政府交公粮时,她从这个碾盘走到碾盘,自己带头并动员群众多交粮交好粮。要求米中无沙子、无烂米、无糠皮。组织妇女做军鞋时,她只只过目,双双过秤。
妇女们给八路军做棉衣,她要求份量足,絮得匀。她们上交的军衣军鞋数量和质量在区里都是头份。
日军扫荡时,她组织妇女坚壁清野,负责群众安全转移,精心护理伤员。在一次“反扫荡”中,她听说来了两个伤员,想吃瓜果,她急忙找来8个大犁送去。一次,一个伤员“打摆子”(疟疾病),走到她们村边,敌人扫荡的枪声越来越近,她不顾个人安危,用力扶着伤员爬上山,把伤员藏在一个暗洞里,由于洞口离地面太高,脚无登处,伤员爬不上去,她就蹲在地上,让伤员踩着自己的双肩,硬是把伤员托起来,伤员才爬进了洞里(按:直到1944年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上二人相逢才相识,原来这个战士叫邓世军,被晋察冀边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又有一次,来了一个头上有六、七处伤的重伤员,浑身是血,双目紧闭,一只脚在担架边上垂着,鞋和袜子都丢了,脚冻成了黑紫色。戎冠秀用被子把伤员的脚盖好,用手摸摸鼻孔,还有一口气,晚上,戎冠秀主动要求护理伤员,她在伤员耳边轻轻呼唤:“同志,同志!”伤员一点反应也没有,她用手掰开伤员干裂的嘴唇,用小勺喂水,水都顺着嘴角流出来了。她又把伤员的头慢慢扶正,又灌,水流到喉咙,发出了微微的“咯嘟”声。戎冠秀非常高兴,一下子喂了小半碗水,再问伤员:“你还想喝水吗?”借着微弱的灯光,她看见伤员的嘴唇微微地抖动,又喂了伤员一碗温开水和一碗豆浆,伤员慢慢地恢复了知觉。戎冠秀轻轻地把伤员上身扶起来,揽在怀里。伤员一口气又喝了一碗水。从伤员的言谈中得知,伤员是某团一连的战士,在柏叶沟打了11天仗,已四五天不吃不喝。戎冠秀找来一点白面,做成面片汤,又找来玉米面饼子,烤热了,让伤员吃。整整忙了一夜没合眼,把伤员救活了。她见伤员光着脚,又找不到合适的鞋给伤员穿,就随手将站在旁边的女儿身上的棉袄撕开,从衣襟上撕下一大块棉花,把伤员的脚轻轻裹住。转运伤员的担架来了,她又在担架上铺上厚厚的干草,让伤员舒舒服服地躺在担架上。伤员感激地说:“好人呢,我的好老人呢!我什么时候也忘不了你的好处啊!”她救护伤员的模范事迹数也数不清,为了表彰她救护伤员的模范事迹,1944年2月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授予她“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
在荣誉面前,戎冠秀更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她积极响应边区的号召,为支援前线开展大生产,组织拔工队,变工组,带领全村开荒种地,多打粮食。在1944年12月至1945年1月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她又荣获“劳动英雄”光荣称号。
1949年,戎冠秀作为华北区的人民代表参加开国大典,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回村后她对乡亲们说:“如今是咱们的天下了,咱们就跟着共产党、毛主席建设新中国吧!”1953年她带头在蛟庄办起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会。村里小学要扩充,她主动把土改时分的5间大瓦房让给学校,自己搬到小平房去住。每年她都要外出开会,但每年都参加集体劳动170多天。1960年暂时困难时期,她为国分忧,三年没领过布票。“文革”中,她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落实政策时,村里给她被工分,她说什么也不要。
1989年8月12日,戎冠秀因病逝世,享年93岁。党和国家领导人薄一波、聂荣臻、刘澜涛、萧克、杨成武等发来了唁电。共有86个单位或个人发来了唁电,117个单位或个人送了花圈。8月22日,在省会石家庄举行了800多人参加的遗体告别仪式。其骨灰安放在华北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