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孟二冬——支教边疆 良师楷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70、孟二冬——支教边疆 良师楷模

    上好每一节课,做平凡的人是有意义的。

    孟二冬(1957-2006),生于安徽宿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教育学生追求真知、树立人生理想,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4月23日凌晨1时20分,孟二冬因患恶性肿瘤(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市肿瘤医院逝世,年仅49岁。

    一、熠熠烛光,辉映天山

    孟二冬教授于2004年春天从北大来到石河子大学支教,尽管时间不过短短两个月,但对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来说,这个早春留给他们的,是太多不寻常的记忆,太多刻骨铭心的感动……

    石河子大学位于新疆天山脚下的军垦新城石河子市。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这所在戈壁滩上建起来的大学,期盼着加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2001年6月,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

    2003年初,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生导师、47岁的孟二冬教授主动要求到石河子大学支教。

    2004年3月2日,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第二天他就要求上课。

    正式上课的时间是下午4时,他提前来到教室。谁知教室里已座无虚席,有的教师还自己带了凳子坐在后面。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求知若渴的面孔,孟二冬感动了,他提前10分钟便开始授课。那节课,他讲得激情澎湃,学子们听得如醉如痴……此后,他每节课都提前10分钟开讲。他说:“支教的时间有限,我要把分分秒秒充分利用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们传授知识。”他要求教学秘书增加他的课时,达到了正常工作量的3倍。除了给学生上课,他还为中文系的教师们开设了“唐代科考”的选修课。

    二、献身教育,不当逃兵

    从孟二冬到石河子大学讲课的第二周开始,同学们发现,孟老师洪亮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开始变得嘶哑了。起初,大家都没有太在意,以为是新疆气候太干燥,加上孟老师的课排得太多的缘故。孟二冬对此更是没放在心上。系领导劝他多注意休息,他开玩笑说:“我这种沙哑的嗓音,是不是有点像你们新疆的歌手刀郎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孟二冬嗓子的嘶哑程度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重了,还时常伴着阵阵咳嗽,连喝水、吞咽都十分困难。在一次讲课结束后,孟二冬踉踉跄跄走下讲台,突然他一个趔趄差点摔倒,鲜血从喉咙中汩汩涌出。

    石河子大学马上派人护送孟二冬返京治疗。临走时,孟老师拉着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周生贵的手说:“课我讲……完了,但是……卷子还没出,我……回去把卷子出好……再寄过来。”

    回到北京后,孟二冬先后做了3次大手术。每一次都与死神擦肩而过。然而,他始终惦记着他的弟子们,惦记着他的三尺讲台。倒在援疆讲台上的孟二冬,在北京经历了命悬一线、妙手回天的生死抢救后,病情暂时得到了控制。他历经3次大手术、几次化疗,以顽强的毅力坦然面对病魔,他的乐观积极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而在病榻上,他始终坚持指导学生。

    孟二冬不愧是当代人民教师的楷模。他以师者最为本真的境界,把心全部交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他都身体力行,完美地诠释了一个当代人民教师的神圣使命。他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道德高尚。


如果您喜欢,请把《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方便以后阅读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70、孟二冬——支教边疆 良师楷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70、孟二冬——支教边疆 良师楷模并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