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邱光华——生命航线 忠诚使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65、邱光华——生命航线 忠诚使命

    这是天灾,没办法,我只能干着急,帮不了家里,只有靠当地政府。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邱光华(1957-2008),男,羌族,四川省茂县人,中共党员。1974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6部队副师职特级飞行员。

    邱光华是我军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他始终以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高尚情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忠实履行使命任务。他先后飞过6种机型,累计飞行5800多小时,多次执行边防巡逻、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和战友一道开创直升机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悬停和载重飞行等数十项我军直升机飞行纪录。驾机开辟直升机青藏航线,填补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项空白。1987年5月,他驾机向被称为“黑色死亡之谷”墨脱运送救灾物资时,与一股强气流不期而遇,在他的沉稳操控下,直升机紧急迫降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口,他身受重伤。伤愈后,他再次踏上墨脱航线。“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不顾还有几个月就到停飞年龄和家中严重受灾的情况主动请战,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飞赴汶川等重灾区。2008年5月31日,在飞行中飞机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不幸失事,邱光华光荣牺牲。2008年,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先后荣立二、三等功6次。

    5.12地震发生后,即将到龄停飞的邱光华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去。5天之后,他才得知,自己家中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棚。从大地震发生当天起,邱光华6次飞赴茂县执行任务,每次都从家乡上空飞过。一次抢运伤员时,机降点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间隙,他仍然没有离机回家。

    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邱光华一直随着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在执行救援任务。

    一、“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邱光华的家在茂县,离震中汶川很近,他说:“直线距离也就五六十公里。”家里还有父母和两个弟弟等多名亲人。地震以后,通讯中断,没法了解家里情况的他只好守在电视机前,希望得到家乡的消息。地震第2天,邱光华接到命令前往北川、绵竹和都江堰侦查灾情。没有过多考虑,10分钟以后,他便带领机组人员起飞了。这一天他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家乡和亲人的消息。邱光华说:“这是天灾,没办法,我只能干着急,帮不了家里,只有靠当地政府。我能做的就是救灾。”

    14日,邱光华奉命前往家乡茂汶侦查灾情。当他飞到茂汶上空,家乡已是满目疮痍。他想:完了,我家全完了,人肯定被埋在下面了。落地后,他见到了带人前来向部队汇报灾情的弟弟。弟弟告诉他,家里房子垮了,好在父母亲人都活着。邱光华终于安心一点,这时已是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

    二、操作技术发挥到极限

    陆航团飞行员们的家离机场很近,还不到1公里。但自从12日地震以后,所有人都没回过家,吃住都在部队的帐篷里。

    邱光华说,这次救灾对陆航团就像是战争一样。平时训练的时候,每次起飞前需要一个小时做准备。这一次,从拿到任务书到起飞最短5分钟,最长10分钟。机组往往是只知道飞行高度就出发,上天以后再自己观察天气和地形条件。

    而这次灾区大部分分布在山里,他连说了两句“相当恶劣”来形容当地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他说,峡谷里的气流是扰动气流,也就是气流不稳定、风是乱的。这样的气流会破坏直升机的空气动力结构。一旦遇到这种气流,飞机就容易出事故。而如果直升机的螺旋桨挂到山谷间的电线,那就一定会机毁人亡。但是直升机起飞时,飞行员没有任何相关资料。峡谷里的气流是怎样的,哪里有电线,是否能够降落,降落在什么位置等一切问题都只能靠机组人员用眼睛观察,没有任何的辅助设施。他说,每次飞行机组所有人都精神高度集中,在天气和地形的极限条件下,将飞机性能和操作技术发挥到极限。

    在气候复杂多变、通信联络不畅的情况下,邱光华冒着生命危险,频繁执行汶川、北川、茂县等重灾区的飞行任务,先后飞行63架次,运送救灾物资25.8吨,输送救灾人员87人,转移受灾群众234人,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5月31日,邱光华率机组执行运送受伤群众任务,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撞山失事,与机组成员一起不幸遇难,以身殉职。


如果您喜欢,请把《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方便以后阅读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65、邱光华——生命航线 忠诚使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65、邱光华——生命航线 忠诚使命并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