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许振超——爱岗敬业 攻克难关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38、许振超——爱岗敬业 攻克难关

    成为火炬手对我本身也是很大的激励,通过参与奥运,切身感受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这一代产业工人的贡献。

    许振超,男,汉族,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1950年出生,现任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经理。

    一、“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许振超是“文革”时期毕业的“老三届”。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少,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国家专门实施了“4050”工程,扶持这部分人再就业。但许振超不但没有下岗,而且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在合资公司里再担重任,连外国合资方都佩服他。许振超前进的武器是“学习”,他在日记中写到:“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在青岛港里,许振超虽然是工人,但从上到下都把他划到技术人员圈里。青岛港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国远洋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时,他反而进一步受到重用,被聘请出任专管设备和技术员的技术部固机部经理,手下工程师就有40多名,名正言顺地走进了技术管理人员的行列。合资公司开给他的月工资超过6000元,不但是固机部里最高的,而且比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还高。公司前两年还专门奖励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最令许振超自豪的是,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有能力自己排除。看着设备转得安全,许振超说:“这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二、许振超的绝活

    许振超的“无声响操作”,偌大的集装箱放入铁做的船上或车中,居然做到了铁碰铁,不出响声,这是许振超的一门“绝活”,其实他所以创造了这种操作法,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集装箱、船舶的磨损,尤其是降低桥吊吊具的故障率,提高工作效率。实践证明,它是最科学也是最合理的。

    有一年,青岛港老港区承运了一批经青岛港卸船,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特别怕碰撞,稍有碰撞就可能引发恶性事故。当时,铁道部有关领导和船东、货主都赶到了码头。为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了武警和消防员。泰然自若的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在关键时候把“绝活”亮出来了,只用了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地从船上卸下,又一声不响地装上火车。面对这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作业,紧张了许久的船主、货主们迸发出了欢呼。

    许振超是位创新的探索者,他的认识很朴素:我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有一身的“绝活儿”。这些“绝活”可以使我成为一名能工巧匠,这是时代和港口所需要的。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种信念,许振超的“技术口袋”里的“绝活”愈来愈多了。

    “一钩准”是许振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门机时的创造。集装箱上有4个锁孔,从几十米高的桥吊上看下去,很难分辨,更别说用在空中摆荡的吊具放下去,一次把锁眼都对齐,把集装箱抓牢靠了。但是,许振超和他的队友们就是做到了。许振超炼成“一钩准”的诀窍是,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一条线”。他的大徒弟张显新操作起来,轻松自如,一钩一个准。他笑着说:“我练了1年才练出来的。”

    30多年来,许振超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中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享誉世界航运市场。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降低近零。他是一位学习型、创新型、充分掌握现代技能的新时期优秀产业工人。他爱岗敬业,不仅自己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练就了高强的本领,还带出了一支“技术精、作风硬、效率高”的优秀团队,创造出世界一流的工作效率,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如果您喜欢,请把《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方便以后阅读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38、许振超——爱岗敬业 攻克难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38、许振超——爱岗敬业 攻克难关并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