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王启民——当代铁人 世界奇迹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张明林 本章:18、王启民——当代铁人 世界奇迹

    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而在于你奉献了多少。

    在大庆这片英雄辈出的土地上,不仅书写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的名字,还留下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铿锵足迹。

    一、被铁人精神折服立志献身油田

    1960年4月,作为北京石油学院的实习生,王启民第一次来到大庆油田参加会战,在这期间,他被恢弘的生产场面所感染,被壮丽的油田事业所吸引。1961年毕业后,年仅24岁的王启民主动请缨再次来到大庆。

    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有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王启民说:“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区西部试验区的油井平均含水上升到54%,油田地下形势严重恶化。为了控制含水上升和保持原油稳产,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来到中区西部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搞“分层开采、接替稳产”试验,一干就是10年。3000多个日夜,王启民和他的伙伴们与现场工人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在王启民和同伴们的共同努力下,战胜了重重困难。到1985年,大庆油田不但胜利实现5000万吨稳产10年,而且还攀上了年产5500万吨高峰,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

    二、攻克技术瓶颈创造世界奇迹

    1984年,王启民受命承担了大庆油田1986年至1995年第二个5000万吨稳产10年规划的编制任务。根据预测,“八五”期末,大庆油田综合含水将超过85%,这将是大庆人难以接受的现实。王启民把目光盯向了表外储层,这是一种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被判处死刑的油层。

    按照王启民的推理,他们打下了3口试验井。然而,射孔中没有见到丝毫油迹,只是在起出的油管壁上沾了一点点原油。几乎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摇头,但王启民却似乎有些兴奋,管壁上沾了油,恰恰说明这些特薄油层的油是运动的。王启民坚信自己的理论不会错,在油田领导支持下,他们专门开辟了一个小型试验区,上马19口油井。此后,王启民又带领试验组采取“三借一打”的方法在含钙表外储层,这一最差油层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

    表外储层开采的成功,打破了低贫油层不能开采的历史。据计算,大庆油田表外储层地质储量可达7.4亿吨,按30%的可采储量计算,可为国家增加2000多亿元的财富。王启民和他的战友们为此奋斗了整整7年,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淡泊名利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1996年,59岁的王启民挑起了研究院院长的重任。针对研究院高层人才短缺、学术带头人队伍老化等问题,他放眼未来,倡导实施了“1212”人才培养目标,即“九五”期间再培养10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100名以上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名科研项目长。

    1997年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王启民首届“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面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民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心中的梦想,他将得到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作为铁人人才奖励基金,支持和帮助油田科技人才成长。

    王启民不断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敢于挑战油田开发极限,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创出一项项世界纪录。自196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科技大会奖、中国十大科技成果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百年油田的伟大征程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如果您喜欢,请把《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方便以后阅读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18、王启民——当代铁人 世界奇迹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18、王启民——当代铁人 世界奇迹并对感动中国·100位新中国成立后模范人物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