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吕端大事不糊涂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莫志斌 本章:35、吕端大事不糊涂

    红军右路军经过将近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终于走出了被称为死亡地带的大草地。接着,不顾疲劳,连续作战取得了包座大捷。

    梦寐以求的北进通道终于打开了,这是英勇的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用自己的忠心和鲜血铺成的通道。红军右路军在毛泽东、徐向前指挥下,经过几天几夜激战,红十师师长王友均等指战员壮烈牺牲,才攻下了包座。但大家未料到,北进的通道虽然打开,但此时张国焘却从中作梗,阻挠红军合力北上。

    张国焘拒不执行党中央关于左路军向右路军靠拢的决定。当左路军从卓克基经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他按兵不动,并以种种借口,反对北上。张国焘在左路军出阿坝不远的噶曲河畔,以一场大雨为借口拒渡噶曲河,强调气候、地理、粮食等困难条件,私令部队返回阿坝,擅自决定率领红军南下川康边境。形势急转直下,张国焘最终打定主意,作出决断:不是同意北上,而是凭借实力解决南下问题。

    愤愤不平的博古以史喻今:“大渡河畔刚刚避免了做太平天国石达开第二,草地上突然又有张国焘要做第二个太平天国的杨秀清。”

    以史为证,杨秀清的逼封万岁,导致了韦昌辉的大屠杀和石达开的出走,致使太平天国几乎顷刻灭亡。80年后的川西北,历史似乎又要重演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那兄弟间互相残杀的一幕。

    毛泽东等人力主北上,而张国焘却极力反对,力主南下。其时,他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兵力,企图以此胁迫毛泽东与党中央立即停止北上的行动。

    张国焘决定先向毛泽东及中央下手,以武力解决北上与南下之争的问题。

    1935年9月9日这天中午,前敌总指挥部召开军事会议,陈昌浩正在作长篇讲话时,译电员拿了一份新电报进来,“报告,陈政委的电报!”译电员将一份电报送进会议室。电报是张国焘发来的密码电报,电文本应由陈昌浩亲自译出,但他太忙,嘱托一名译电员代他译出交给他。译电员见总政治部主任正讲得兴起,便把电报交给了参谋长叶剑英。叶剑英想把电报递上去,“等一会儿,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陈昌浩正讲到兴头上,不愿让人打断他的思路。叶剑英缩回手。他顺眼看了一下电报,立刻意识到这封电报不同寻常!电报是张国焘发给陈昌浩、徐向前的:

    余经长期考虑,目前北进时机不成熟,在川康边境建立根据地最为适宜,俟革命来潮时再向东北方向发展,望劝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放弃毛儿盖方案。若违,坚决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看完电报内容,叶剑英头皮发麻,吓了一大跳,所谓“彻底开展”,不是意味着张国焘最后要动用武力相威胁吗?事不宜迟,否则,要出大事了。他脸上不露声色,沉着地装出随意样子,把电报像往常一样塞进衣袋。呆了一会儿,他借口上厕所溜了出去,拉过一匹马,快马扬鞭飞驰到10里外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一看电报,神情顿时很紧张。但他很快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以伟人特有的驾驭惊涛骇浪的气魄从容处置。毛泽东从口袋中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然后对叶剑英说:“你赶紧先回去,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里来了。现在都有谁知道这个电报?”“他们都还不知道这份电报的内容。我马上赶回去后就得交给他们。”叶剑英说。毛泽东嘱咐叶剑英:“不要让人知道我已经看到了这个电报。”叶剑英在没有人察觉的情况下,又顺利返回会议室。会还没开完,陈昌浩还在讲话。“政委的电报。”叶剑英机智地把电文转交给陈昌浩的秘书,以免引起陈昌浩等人的怀疑。

    此时,毛泽东等人已认识到继续说服张国焘北上已无可能,那样做,只会招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当夜,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博古、彭德怀等人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西会议。鉴于张国焘倚仗手中兵力,企图凌驾和危害党中央的危险处境,为了继续贯彻党中央的北上决议,中央决定红一、三军团必须在今晚拂晓前脱离此危险地区,急速北进俄界。

    漆黑的夜空,静悄悄的,在掩护着毛泽东人生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逃跑”行动。对他来说,此日是极其漫长的一天。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1935年的9月10日,是我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一天,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同样是生命攸关的关键时刻:1921年建党,1927年建军,成千上万先烈的流血牺牲和努力建立起来的革命事业很可能就因为长征途中的这一内部分裂而付诸东流。

    黎明前,毛泽东紧紧盯着东方的启明星,他恨不得把黑夜拉长,让中央红军借夜幕脱离险境。

    临行前,张闻天和博古找到叶剑英,说:“老叶,你要走啊,这里有危险。”“你们先走吧,我现在还不能和你们一同走。”叶剑英说。“为什么?这里已经成了极其危险的是非之地!”博古说。

    “如果我一走,恐怕大家都走不了。况且军委直属队还在前敌总指挥部,我一走,整个直属队就带不出来了。我要等军委直属队走后才能走。你们先走,我以后会跟来的。”叶剑英向张闻天等人握手告别,回到前敌指挥部所在地。

    怎样带走军委直属队?叶剑英颇动了番脑筋,他想起了张国焘要南下的电报,叶剑英以外出筹集粮食的借口带出了军委直属队。在行动的过程中,叶剑英机智地带走了甘肃地图,这是在包座战役中缴获的唯一一张完整的十万分之一的甘肃省全图。当时,全军只有一份甘肃地图,地图对于到异地行军打仗的红军是何等的重要啊!

    黎明之际,叶剑英带着军委直属队赶上了中央的队伍,毛泽东见到叶剑英非常高兴地说:“剑英同志,你出来了,好!好!现在情况紧急,我们不能在此停留,应立即向俄界前进,与一军会合。”张闻天深深地感叹道:“今天如果不是叶剑英,恐怕我们都要成为阶下囚了!”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叶剑英大智大勇,果断机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提及遵义会议前后,他为毛泽东等人排除险情的另几件事。

    叶剑英,原名叶宜伟,1897年出生于广东梅县农村一个小商人之家。早年考入云南讲武堂,想走从军强国之路,自改名剑英。毕业后,即追随孙中山革命。陈炯明叛变时,他是陈炯明下面的一个营长,毅然亲自操炮向叛军开火,以掩护孙中山脱险。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很赏识他的才华,他在国民党军中官至少将师长。本可平步青云,然而当他耳闻蒋介石“四一二”残杀工人群众的消息,毅然弃职出走,声明反蒋,加入了共产党。八一南昌起义前,汪精卫等人企图利用开会之机,诱杀叶挺、贺龙,也是他事先侦知了消息,告知了叶、贺,才使二人幸免于难。

    长征中,叶剑英几次帮助战友化险为夷。

    遵义会议前后,中央和军委机关在遵义附近进进出出兜圈子。一天路过一个小山谷,突然遭到敌军的袭击,那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都在伏击圈里,敌军喊着活捉“朱毛”,冲下山来,情况十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时刻,叶剑英带领通讯排从后面赶来,很快占领对面山头,从上面往下打,赶跑了敌人。事后人们说,这次没有叶副司令员,我们的命就没了。

    还有一次,1935年3月在打鼓新场附近的一个地方开军委会,讨论成立指挥小组问题。会议期间,国民党军队的飞机突然来了,当时他什么都顾不得了,眼疾手快,大喊“主席跟我来!”拉着毛泽东就跑到一个山沟,和毛泽东躲在草丛里,直到敌机离去,才安全走出。

    对此次长征途中叶剑英为避免红军之间的“内讧”所立下的重大功勋,后来,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赞扬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也说过:“剑英同志将密电报告了毛泽东,因而(中央)脱离危险,立了大功。没有剑英同志立这个功,那个局势就破坏了。……在关键时刻才显出是同志嘛!古语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嘛!”


如果您喜欢,请把《告诉你真实的长征》,方便以后阅读告诉你真实的长征35、吕端大事不糊涂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告诉你真实的长征35、吕端大事不糊涂并对告诉你真实的长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