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概况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葛佩琦 本章:4、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概况

    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的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简称战训班)。主任是军事委员会第六部(民运部,部长陈立夫,副主任是黄仲翔(就是在我们要离开警备司令部那天,穿着西服找我们谈话的那个人)。战训班的地址在南京建邺路原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旧址。战训班的组织机构:有班本部,下设大队部和政训处。大队长是李炳昌,政训处长是雷锡龄。有学员五六百人,男生编为三个中队,女生编为一个区队。每个中队有一名政治教官,有三个区队,每个区队有三个小队。中队长、区队长、政治教官由班本部委派;小队长由区队长指派学员担任。

    战训班的训练内容:

    (1)军事训练为主,每天占的时间最多。开始是徒手操练,立正、稍息、走步;以后发给每人一支步枪,进行持枪训练,学习瞄准、射击,最后进行了打靶演习。

    (2)政治训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精神讲话”。汪精卫、陈立夫、黄仲翔、刘健群、晏阳初、雷震等人,都到战训班作过“精神讲话”。汪精卫讲的是“焦土抗战”;陈立夫讲的是“唯生论”;刘健群讲的是“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晏阳初在讲话中说国民党的政策是“杀鸡求卵”政策。第二类是政治教官讲“总理遗教”和“领袖言行”。讲得笑话百出,常常被学员们质问得张口结舌,无言对答。

    (3)战地服务常识。其中包括战地救护、战地通讯、战地侦察。

    上海沦陷,南京急危,日本飞机天天到南京扔炸弹,训练难以正常进行。

    1939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间,学员们突然接到命令:“紧急集合!”大队长李炳昌站在队前,用急促的声音宣布:“奉上级命令,本班全体人员,今夜离开南京。现在以中队为单位,做好行军准备,听号令集合出发。”临时从各中队抽调身强力壮的学员50多人,编成一个警卫区队,负责打前站和维护宿营地的安全。行李集中运输。同学们整队到达江边,以十分沉重的心情,告别了南京,登上轮船,沿长江逆流而上,第二天到达了芜湖,在此住了约10天。

    12月上旬,南京告急,芜湖受到威胁,战训班的学员们开始了徒步行军,到达了安徽省南陵县的丫山镇,在此驻了约半个月。12月中旬,南京沦陷。战训班奉命转移,由丫山出发,经青阳、贵池、东流、至德,到达了江西景德镇。

    战训班在南京成立之初,宣布的训练期限为3个月;到12月底,学员就应该毕业。但训练班当局借口行军耽误了训练计划,要延长训练期限。学员们坚决反对,要求按时毕业,分配到前线工作。经过曲折的斗争,学员们终于获得了胜利。战训班当局于1938年1月1日,在景德镇为毕业学员举行了毕业仪式;发给每位毕业学员一张毕业证书和一枚纪念章。

    1938年1月上旬,战训班当局将100多名毕业的男学员调往武汉,等候分配工作,我是其中的一个。


如果您喜欢,请把《葛佩琦回忆录》,方便以后阅读葛佩琦回忆录4、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概况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葛佩琦回忆录4、南京青年战地服务训练班概况并对葛佩琦回忆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