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长征路上不息的战鼓:罗荣桓在长征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培一 本章:第十一章 长征路上不息的战鼓:罗荣桓在长征中

    1933年9月,蒋介石为了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集中了百万军队和200多架飞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根据地发起第五次“围剿”,鉴于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在军事上采取了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依托堡垒,逐步推进,压缩中央苏区,最后与红军决战,以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中央苏区的目的。

    面对蒋介石的大举进攻,中共临时中央推行“左”的斗争策略,把毛泽东排挤出红军,将军事领导与指挥权交给一个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不了解的外国人——李德。李德依照早年在德国进行街垒战的经验指挥作战。面对优势的敌人,中共临时中央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蹂躏苏区”等口号,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国民党军队调动11个师的兵力,对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发动进攻,中央红军在李德的指挥下,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的口号,调集9个师的红军进行广昌保卫战。在李德的短促出击的战术指导下,虽然重创敌人,但红军主力损失惨重,使广昌失守。

    国民党立即集中31个师对中央苏区的中心地带发动了进攻。此时,李德提出“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的方针,将红军第1、3、5、7、9共五个主力军团分成六路,进行节节抵抗。这一举动,使敌人有了对红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各路红军全线败退。中央苏区越缩越小,到10月中旬,只剩瑞金、宁都、会昌、于都等一小块中心地带。敌人的合围马上就要形成。迫不得已,左倾冒险主义者决定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苏区,沿红6军团走过的西行之路,向西转移。至此,红军开始了极其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红军最艰苦的长征日子里,罗荣桓也处在逆境之中。然而,他却以伟大的胸怀,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在红军中开展积极的思想政治工作,他就像一面擂响的战鼓,激励着在艰难险阻中的红军战士们,前进!前进!

    在红八军团的日子里

    1902年11月26日,罗荣桓诞生在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今属衡东县)。1919年夏到长沙协均中学读书,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4年考入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曾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活动。1926年秋,在青岛大学预科结业后,赴广州,随后返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入中国共产党。七八月间,他遵照党的指示,到湖北南部的通城、崇阳一带,发动农民暴动,带了100多人,准备到湖南参加秋收起义。暴动队伍走到江西修水县,和起义的武汉警卫团汇合,打了几仗以后,部队开到永新县的三湾进行改编,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开始了红军生活。他担任过连队和纵队的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政治局召开宁都会议,“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加紧执行其政治上反“右倾”,组织上“改造和充实各级领导机关”的错误纲领,毛泽东被调去地方政府工作。1932年12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将红4军和红15军编为第1军团,由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委、陈奇涵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第四次反“围剿”后,1933年4月中旬,罗荣桓被调离红1军团。毛泽东在谈论罗荣桓时曾经说:“我倒霉时,他也跟着我倒霉”。离开红1军团后,罗荣桓相继到江西军区当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被调到总政治部当巡视员和总政治部武装动员部部长。

    1934年9月,红8军团在兴国县集贤圩组成,下辖第21师、第23师,共7000余人,其中除少数团队打过仗外,大都由新兵组成,罗荣桓被调任该军团政治部主任。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在1军团时,一个是师长,一个是师政委,都是罗荣桓的下级。罗荣桓对他们后来居上,并不在意,但是,这支部队能不能打仗,他倒有些担心。

    一到职,罗荣桓就下到部队进行反“围剿”的动员工作。10月16日夜,红8军团接到中革军委发来的紧急电报:红军要突围,要撤离中央苏区。当时,罗荣桓看到电报,虽然预感到部队要进行远距离行军,但他和广大战士一样,并不知道这就是长征的开始。他嘱咐电台政委袁光:“请你告诉电台的同志,这份电报一定要保密。等军团领导统一传达、布置。”袁光说:“这个电报只有我和译电员知道,请首长放心。”罗荣桓加重语气说:“同志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很难过,请你告诉同志们,不管情况多么严重,也不要丧失信心。我们离开根据地,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打破敌人的‘围剿’。只要有党在,有红军在,我们一定还会回来的!”罗荣桓的话大大地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10月17日,红8军团奉命撤离兴国县古龙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

    红8军团一组建就赶上长征,一直担任红一方面军的右侧卫。罗荣桓到任后竭尽全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每天出发前都要向各部部长和各师布置工作。对于如何巩固部队,他不时向军团长和政委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未得到他们的重视。连第二天行军要走多少里,预定到哪里宿营,都不通知他,他只好让刚从团里调来的直属队书记温玉成每天去司令部询问,这支没有经过锻炼的部队,连行军走路首长们都要为他们付出心血,一路上,天天有人掉队,还有的人开小差。罗荣桓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11月下旬,红军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来到湘桂边境,红8军团在道县过潇水后随9军团向江华、永明(今江永县)方向前进。28日军委突然电令红8军团到灌阳县车水地区,与3军团第6师取得联系。去车水要返回道县,因后有追兵,情况紧急,部队来不及派侦察兵,只好搜索前进。由于没有派侦察员侦察、联络,实际上3军团就在他们的前面,却一直没有联络上。29日,部队已经极度疲劳,战士们走着走着,便一头栽倒在路旁睡着了,暴躁的黄苏用马鞭子抽打战士,可是,这个战士爬起来,那个战士又倒下去。平时慢性子的周昆也急得没办法,只好向天空打机关枪。战士们一下子被惊醒,又跌跌撞撞地向前进。周昆还把这件事当经验谈,罗荣桓很不赞成。他对周昆说:“战士们听到枪响跑得快,是因为怕当俘虏,这种办法只能一时有效,用多了,战士们知道你骗他,就不灵了。”他还经常说“现在做政治工作不是靠上大课,讲大道理,更不是靠哄骗,而是要靠支部的堡垒作用,靠干部以身作则,靠宣传鼓动。现在深入白区行军,有时吃不上,有时睡不了觉,几乎天天要打仗;可得不到休整的机会,困难很多,有些困难可以克服,有些硬是克服不了。怎么办呢?那就要号召大家来忍受。对这种困难你不承认,人家就不服气。你要承认它,然后号召大家忍受,首先是靠党员、干部来忍受,再把群众带动起来。不能叫人家吃苦,自己倒坐在马背上。”大家听了罗荣桓的话都很认同。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没有干部、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很难带好这支部队的。

    午夜,红8军团赶到车水,可第6师已奉命开往湘江。在车水,红8军团与全军后卫部队红5军团第34师不期而遇,红8军团无形之中也成为全军的后卫部队。红8军团边打边走,12月1日,艰难地赶到湘江边。这时,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已经过江。敌人从三面围了上来,红八军团在仓促中过江,没有受过训练的战士们挤成一团,不仅影响了渡江的速度,而且不能有效地抗击敌人。空中敌军的飞机狂轰滥炸,地面的敌人用轻重机枪疯狂扫射,成批的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湘江。

    罗荣桓率领政治部机关的干部、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趟过齐腰深的寒冷刺骨的河水,奋勇向湘江西岸冲去。踏上岸时,他的身边只剩一个扛油印机的油印员。红8军团第21师完全垮掉,第23师也严重缺员,全军团只剩下不足2000人。这时,第1军团政委聂荣臻正在湘江西岸阵地上指挥1军团掩护后续部队渡江。他看到罗荣桓,忙招呼罗荣桓到棚子里休息。此时,罗荣桓心情十分沉重。

    不久,周昆也上了岸。先头渡江的电台政委赶过来,向首长报告:电台过来了,可牺牲了几个同志,还丢掉了一副备用电池。周昆听了摇摇头沮丧地说:部队伤亡太大了,我也是晒干的蛤蟆,只剩一层皮了。罗荣桓听了,怕影响大家的情绪,忙说:“你们电台的同志表现得不错,在这样险恶的情况下,还保住了电台。”

    过湘江后,部队进入了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这里是人烟稀少的苗族地区。电台严重减员,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十分艰难。这时,电台政委袁光听说军团卫生部担架队要解散,马上找黄苏政委,要求补充几个人。黄苏一听,立刻发起火来:“这几个人补充战斗部队都不够,哪能给你们?告诉你,一个人也不给,如果把电台丢了,我杀你脑壳!”袁光碰了一个大钉子,非常懊丧,站在一边的罗荣桓见了,笑着说:“袁政委,电台的同志是很辛苦,可是,战斗连队更需要人。你们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吧。”袁光听了罗荣桓的话觉得有道理,可是,还是不甘心。罗荣桓看出他的心事,接着说:“你们无线电队出发以来一直是军团的模范单位,我相信你们,你也要相信电台的同志们,只要讲明道理,我们的红军战士都能以一当十,能克服任何困难的。”袁光听了罗荣桓的话,心里亮堂起来,便回到电台发动大家想办法。大家商量决定,尽量抽调人员加强运输排,并逐个予以落实。这个问题刚解决,司务长又提出一个难题:“这一带苗族同胞都跑进了深山,找不到群众。路边有点粮食都被前面部队吃光了。我们眼看就要断粮。吃不饱肚子,机器恐怕还是抬不动。”司务长一说,大家又开始犯难,几个排长都闷着头抽烟。忽然,后面有个湖南口音的人发言了:“我看粮食问题必须立即解决。队伍出发前,先派几个人到前面去搞粮食,搞不到别的,搞些红薯也好,来不及煮就吃生的。搞到吃的,就在路旁等候部队嘛。”大家抬头一看是罗主任。原来,罗荣桓怕袁光思想不通,就跟过来。会后,根据罗荣桓的意见,司务长带着几个炊事员提前出发了。

    在帮助电台解决问题后,罗荣桓想到迫击炮连。电台不好背,迫击炮更难扛。罗荣桓吩咐温玉成去跟迫击炮连走一天,看看有什么问题。温玉成扛了一天炮,肩膀都磨破了。晚上,罗荣桓给温玉成留了一大碗他最爱吃的猪杂碎,温玉成吃饱了饭,在罗荣桓的关切下,卫生员给温玉成的肩膀敷上了药,温玉成急忙向罗荣桓汇报。他说:“在山路上,不但炮筒子要扛,炮盘也得扛,扛炮的人还要背自己的行李……”罗荣桓问温玉成想到解决办法没有。温玉成摇摇头。

    第二天一早,罗荣桓让温玉成再去迫击炮连,对他说:“让扛炮的专门扛炮,他们的行李分散开让大家扛,你要给大家算算账,炮筒子多重,炮弹又有多重,讲清为什么扛炮的同志的行李要大家来背……”

    罗荣桓还对温玉成说:“这里是苗族聚居区,告诉大家,千万要注意纪律,不要拿群众的东西。群众不了解红军,看到我们就跑,不要开枪,不要追,也不要喊。你喊他也听不懂,反而跑得更快。告诉同志们,千万不能掉队,后面是敌人,山上是少数民族,掉了队就没有出路了。要咬紧牙关,两三天后,过了这个地区就好了。”

    温玉成到迫击炮连传达了罗荣桓的指示,大家都很高兴。这一天,基本上没有掉队的。温玉成回来后,向罗荣桓汇报了情况,可罗荣桓并没有笑容。他心里明白,现在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果然,后来到黎平整编时,这个连的炮弹打光了,炮也只好埋起来。

    当时,在李德逃跑主义的错误指挥下,虽然红军干部、战士浴血奋战,却改变不了被动局面,罗荣桓也无法改变红八军团的命运,但他始终不忘政治工作者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宣传、激励同志们英勇奋斗,并注意发现部队薄弱环节及时拾遗补缺,尽可能地发挥政治工作的作用。

    草地军歌

    1934年12月13日,军委命令撤消第八军团,部队并人第五军团。罗荣桓任第5军团政治部主任,未到职,又调到第3军团代理政治部主任。

    1935年1月,红军突破乌江,夺取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不久,罗荣桓又调回总政治部任巡视员。

    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间,红军兵分两路北上。右路军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包括第一方面军的第1、3军团和第四方面军的第4军、第30军。左路军由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委张国焘率领,包括第四方面军的第9军、第31军、第33军和第一方面军的5军团和9军团。

    8月下旬,右路军以第1军团、第4军和第30军、第3军团的序列北上。罗荣桓随后卫第3军团4师10团2营行动。

    此时,罗荣桓所在部队正在做过草地的准备工作。罗荣桓一到营里,马上深入连队检查准备工作情况。战士们正忙着编草鞋、装干粮、整理携带的武器装备。

    罗荣桓看到大家的草鞋编的挺结实,高兴地对大家说:“编得不错!草地路不好走,要多编几双。”

    罗荣桓来到炊事班,检查了准备情况,告诉炊事班的同志们:“草地雨水多,一定要把所带的食物和干粮保管好,防止霉变。”接着他又把战士们叫到身边,详细地给他们讲草地的气候、地理情况,还问大家:“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你们怕不怕?”同志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怕!”罗荣桓趁势向大家进行教育,他大声地说:“同志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为啥要过草地?红军过草地是形势所迫,我们可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为了甩掉敌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我们不得不走这条路啊!你们说不怕这是对的,这是我军的本质。如果有点怕,也是自然的,因为大家都没走过草地嘛!”最后他说:“我要和大伙一块走,同志们欢迎不欢迎?”大家一听罗荣桓要和同志们一起走,欢腾起来,有的战士还拍手高喊:“您和我们一起走,我们心里就更踏实了。”

    从毛儿盖出发的第二天便进入草地。茫茫的草滩上,天总是阴沉沉的,空气中飘动着经久不散的雨丝和浓雾,不时还下起倾盆大雨或是打下栗子般大小的冰雹。地上只有叶子长满细毛的水草和一些耐寒的灌木。草丛下面,有很多霉烂的草叶、草茎覆盖在泥水上面,在泥泞的路上,一脚踩下去,不小心就会陷进深浅莫测的泥潭,要挣扎起来,总是费很大的力气,有的同志陷进去就再也没有爬上来。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到草地行,不知天下苦。”

    罗荣桓头戴一顶破斗笠,手里拿着一根树枝作拐杖,背着一支手枪,一个望远镜,一条干粮袋和一个文件包。在草地行军途中,他不骑马,坚持和同志们一起走。他一面作宣传鼓动工作,一面了解部队的行军情况。大家看他一路很辛苦,劝他骑马,他总是说:“不行啊——同志,仅我一个人骑马是走不出草地的。大家都走路,我也有两条腿,为什么不能走呢?”罗荣桓的模范行动感染着大家,同志们步子越走越快。

    罗荣桓有腰腿疼的毛病。进入草地后,由于寒冷、潮湿,气候变化无常,身上和大家一样总是湿漉漉的,他腰腿疼的毛病更严重了。晚上宿营时,10团2营的干部为了照顾他,让战士们在一个较避风的地方,给罗荣桓搭了个草窝。

    罗荣桓见到这个草窝以为是战士们自己想办法搭着用的,就表扬说:“这个窝搭得好!如果每两三个人有这么个草窝,晚上日子就好过多了。”

    战士们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班长笑着对他说:“首长,你进去躺下试试。”

    罗荣桓躺进去,在草窝里来回翻了几下身。

    班长问:“首长,这草窝暖和吧?”

    “好极了!好极了!又松软又暖和。”

    “那今晚你就睡在这吧。这是我们特意为你搭的。”一个战士抢着说。

    罗荣桓一听,坐了起来,一脸严肃地问:“是谁让你们搭的?”

    战士们见罗荣桓如此严肃,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吱吱唔唔地说:“没有人让我们搭,是我们几个商量着干的。”罗荣桓看着战士们一张张淳朴的脸,十分感动。他脸上露出了微笑,用手拍拍战士的肩膀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但是,这么好的草窝我没有资格住,还是留给伤病员住吧。”说完,他就自己找地方休息去了。战士们看着罗荣桓的背影,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草地里,到处都是不知流向的小河,有一条河的流水非常湍急,下了河拄着棍子也站不住。罗荣桓骑在一头小黑骡子背上过河后,叫他的马夫牵着小黑骡子又返回去,一趟一趟驮病号。一些小战士便拽着骡子尾巴过了河。罗荣桓一直站在河边看。等同志们都过了河,他亲昵地拍拍小黑骡子的脖子说:“这头小骡子又立功了!他对革命的贡献可不小啊!”

    罗荣桓一路行军都非常关心爱护战士。他看到伤病员走不动,抢着帮他们扛枪、背东西。他经常对干部讲,关心爱护战士,就是关心爱护部队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尤其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刻,如果一个指挥员失去了战士们的信任,他就像失去了自己的耳、目、手、脚一样,将寸步难行。在罗荣桓的言传身教下,部队干部、战士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风气很好。

    部队艰难地在草地上跋涉,由于饥寒交迫,大家一天天消瘦下去,连队伤病员不断增加,患痢疾的人越来越多,行军速度缓慢下来。罗荣桓就找干部们商量解决办法。他问营教导员陈海涵:“部队情况怎么样?你们干部有什么打算?”陈海涵说:“战士们情绪都很好,大家决心跟党中央、毛主席北上革命到底,但是,目前部队缺吃缺药,我们准备发动指战员挖野菜,采草药。”罗荣桓点点头说:“要告诉同志们,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要勒紧裤带,坚持走出草地。越是困难越要团结。我们部队指战员经过这样艰苦的锻炼,都是宝贝,革命需要这些人。所有的伤病员都要抬着走,一个也不能丢。谁要是丢下伤病员不管,就是犯罪。”

    营部的通信员小杨,右脚掌被竹尖扎了个洞,在草地的烂泥里走,伤口被感染,小腿和脚掌肿得像冬瓜似的。罗荣桓看到就帮他扛枪和背包,一步一步扶着他走。后来,小杨一步也走不动了,罗荣桓就和大家商量背小杨走。小杨怕拖累大家,躺在地上不让背,还对罗荣桓说:“首长,我确实不行了,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等革命胜利了,请给我家带个口信,就说我从地主家逃出来后,当了红军,跟毛主席北上时,不幸死在草地上了。”同志们听了都很感动,有的同志还流下眼泪,罗荣桓的眼睛里也含着泪水。同志们谁也不肯丢下小杨,七嘴八舌说服小杨,有的人硬把小杨背在背上,可是,小杨从战友的背上拼命挣脱下来,就是不肯走。同志们一时没了主意。忽然,罗荣桓心生一计,“哎呀”一声,蹲在地上,用两只手揉着背说:“我腰腿痛的厉害,走不了了,你们先走吧,我留下来陪小杨。”边说边躺在地上。小杨一看着了急,他知道罗荣桓同志说话算数,真不走,就耽误大事了。马上吃力地用手撑着地坐起来,对罗荣桓说:“那怎么行,你是领导,任务重,要带领部队跟毛主席北上,怎么能和我留在这里呢?”“那有什么办法,群众不跟领导走,领导没有群众,还要领导干什么?不再多说了,这里就是你最……”罗荣桓说了一半,小杨马上接着说:“就是我最坏是吗?”“我知道你口快,会骂人,骂吧,我已经好几年没听过骂人的话了,要是你愿意赏脸,把我骂一顿,那才有趣呢!”罗荣桓这么一讲,把大家都逗笑了。这时,陈海涵顺势把背对着小杨,小杨只好吃力地爬在营长的背上。罗荣桓也悄悄乐了。

    在草地上背人十分费力,罗荣桓让同志们做了一个简易担架,抬着小杨走。

    第二天中午,部队在一片灌木丛边休息,准备给小杨喂一点特意为他保留下来的淡盐水。这时,他已经紧紧地闭上了双眼。罗荣桓听说后,马上赶过来,解开小杨的上衣扣,把耳朵贴在小杨的胸口上,没有心跳,又用手摸他的脉搏,脉搏也没有了。

    他缓缓地摘下军帽,沉痛地对大家说:“同志们,小杨为了革命,牺牲了他年轻的生命,我们活着的人要挑起担子,继续战斗下去!红军战士的血汗不会白流,革命一定要成功!”说完他找了一块白布盖在小杨身上,和同志们一起用泥土把小杨掩埋了。

    进入草地的第三天,粮食就吃完了,罗荣桓和战士们一起找野菜充饥。他和警卫员、马夫一路走一路找,到了晚上,他们三人拣了一大把,就生起篝火煮野菜,不一会儿煮好了。

    肚子里空空的他们,端起茶缸,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一个掉队的病号拄着棍子一瘸一拐地走到篝火边,再也走不动了。罗荣桓借着火光看着这位同志消瘦、憔悴的面容,关切地问:“你还没吃饭吧?”那位同志点点头。“来,这里有野菜。”罗荣桓说着,把自己的茶缸递了过去。

    “不……”那个病号连连摆手说:“首长,你……”

    “我已经吃饱了。”罗荣桓爽朗地说。

    警卫员和马夫也抢着把自己的茶缸子往那个病号手里塞。

    “还是我剩的多。”罗荣桓硬是把自己的茶缸塞到那病号手里……

    越往前走,野菜越难找,罗荣桓一连几天没吃多少东西,实在饿了,他就到河边拔几根青草,洗了洗往嘴里放,可怎么也咽不下去。陈海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在休息的时候到班排里转了一圈,发现有的班还有一点野菜。他吩咐一位班长,叫罗荣桓和他的警卫员到班里吃野菜,要讲究一点方式方法。

    那班长将罗荣桓请到班里,对罗荣桓说:“为了革命,咱们从江西走到这里,是一家人。对于北上,我们都有决心和信心,但是今天我要给你提条意见!”

    “那好啊,什么意见?你说吧。”

    “你给我们作报告时讲过,各级领导干部在生活上不能搞照顾,要与群众同甘共苦,可是,最近你跑到哪里吃好的去了?”

    “没到哪里去呀。”罗荣桓惊讶地笑着说。老班长接着说:

    “没到哪去?怎么只见你和我们一起行军,不见你到班排和我们一起吃野菜呢?”

    罗荣桓一时不知怎么回答。

    这时老班长叫人把野菜汤端出来。给全班同志每人盛了半碗,然后说:“这碗野菜汤是同志们的一片心意,也是按近两天的份额给你留下的,就请你把它吃了吧。”

    罗荣桓感动得热泪盈眶。

    变幻莫测的草地,气候一日几变。早上是浓雾,上午是阴天,中午偶尔见一点太阳,下午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下起大雨,冰雹猛往身上砸。罗荣桓和同志们的身上被淋得透湿,到晚上宿营时,罗荣桓找了一块高点儿的地方,将线毯铺一半盖一半,就睡下了。因为又湿又冷,上下牙直打架。罗荣桓睡不着,干脆爬起来,走到篝火边和战士们一起烤火,讲笑话。红军中有不少湖南人,喜欢听湖南花鼓戏和家乡小调。为了鼓舞大家的士气,罗荣桓唱起家乡的红军歌曲:

    战士们也跟着唱起来,茫茫草地飘荡着红军战士们越来越宏亮的歌声。这歌声驱散了疲劳,赶走了寒冷。小小歌曲,激发出战士们巨大的力量,使大家信心更足,意志更坚定。

    打马振军威

    战士们在草地里艰难跋涉了7天7夜,走了600多里烂泥地,终于走出了草地。大家踏上坚实的土地,异常激动,欣喜若狂。同志们看见周围山峦、树木、野花和野果,还隐约看到远处袅袅炊烟的民房都欢呼雀跃起来。有的去摘金黄色的野果吃,有的去采五彩缤纷的野花别在胸前,还有的在地上捡起石头往远处扔,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罗荣桓见到大家情绪高涨,也很兴奋。他说:“我敢断定,我们党有这支打不垮、拖不烂的队伍,革命就一定会取得胜利!”过了一会儿,他接着说:“部队从精神上看是乐观的,但体力已经到了难于支撑的地步,我们当务之急是解决吃饭问题。”

    干部们认为罗荣桓讲得非常正确,正准备研究筹备粮食的事,忽然接到敌情报告。

    “在右前方三四里处的河沟对面,发现敌轻骑部队约一个连的兵力,正在向二营运动。”

    原来,蒋介石得知红军过草地的消息后,便指令青海军阀马步芳部队,迅速调两个骑兵旅,企图在班佑西北一带对红军实施堵截,把红军消灭或再次把红军逼近草地,冻死、饿死。

    怎么办?干部们立即开会分析敌情,研究打法。有的认为部队饥寒交迫,连续行军,已经筋疲力尽,不利于与敌人正面硬拼,应该马上回避。有的认为要立即组织部队冲过河沟,杀个痛快,为牺牲的战友报仇。还有的虽然不同意这两种做法,但是一时也想不出别的主意。

    罗荣桓背着两只手,来回踱步,忽然他说:“你们肚子饿不饿?想不想吃马肉?”大家齐声说:“当然想!”罗荣桓两只眼睛闪闪发光,他接着说:“你们见过江西老表打猎吗?他们都是先埋伏好,等猎物进入射程再打。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办法。”

    根据罗荣桓的建议,陈海涵给各连分配了任务。部队迅速占领有利地形,架起机枪,有的挖好简易掩体,伸出步枪,有的把手榴弹拧开盖,一个一个摆好。……不到20分钟,部队已经准备就绪,等待敌人上钩。

    敌骑兵很快出现了,他们看不见红军,以为红军已经转移。指挥官大声地叫着:“弟兄们,快呀!红军进了草地就抓不到活的了。”于是,敌骑兵飞驰着向红军阵地冲过来。200米、100米……当敌人离阵地还有五六十米时,指挥员一声令下“打!”八九挺机枪一起扫射,手榴弹也接连在敌人群中爆炸。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乱作一团。战士们在指挥员带领下,发起冲锋,敌人狼狈逃窜,掉下马的只好跪地求饶。

    不到一小时,战斗结束。二三百米的山坡上,横七竖八躺着几十具敌尸和死马。战士们忙着打扫战场。有的搬运战利品,有的宰杀死伤的马匹……一片繁忙的景象。大家想出各种各样的做法来吃马肉。有的用火烧烤马腿,有的把马肉剁成馅做丸子,还有的把马肚子里没消化的青稞、麦子掏出来,冲洗干净熬粥喝。篝火边到处可以闻到诱人的马肉香。

    罗荣桓趁着这个时间,和营里的干部一起到各个连队走一走。看看伤病员和缴获的战利品。每到一个连队,他都称赞部队打得好,打得英勇,并提醒大家打了胜仗不能骄傲,要时刻提高警惕,要总结经验教训,找出薄弱环节,以利再战。

    转了一圈,他才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吃马肉。他拿了一块烧烤得香喷喷的马肉放在鼻子上闻了闻问:“这么好吃的马肉战士们都吃上了吗?”陈海涵说:“都吃上了。有的人吃了两三斤。”罗荣桓听了哈哈地笑起来。他说:“一路上,同志们饿坏了,不过,告诉大家不能吃得太多,别把肚子撑破了。”

    此次战斗,2营共缴获连死带活40多匹马。除了十几匹死马,给战士们吃一顿和每个人带一点作干粮外,大家提出其他的马匹留给后续部队。罗荣桓很赞成,他说:“部队在困难时期,更应该提倡同心同德,互助互让。有了这种精神,什么困难也不可怕,再严峻的考验也能经得住。”

    罗荣桓与部队行进到阿西进行休整时,张国焘发动了分裂中央的活动。罗荣桓与红一军团的领导人一起开展了反对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9月中旬,罗荣桓又回到第1军团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地方工作部部长。他和部队过渭河、翻六盘山、跨越黄土高原数不清的山山水水,终于在1935年10月19日,胜利到达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终点——陕北吴起镇。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罗荣桓始终不忘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他忠于革命理想,坚信党的领导,英勇顽强,吃苦耐劳,以身作则,联系群众……他的模范行动和积极的宣传教育像一面不息的战鼓激励着战士们冲破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夺取长征的最后胜利。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的楷模,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如果您喜欢,请把《红军长征人物谱》,方便以后阅读红军长征人物谱第十一章 长征路上不息的战鼓:罗荣桓在长征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红军长征人物谱第十一章 长征路上不息的战鼓:罗荣桓在长征中并对红军长征人物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