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影《武训传》平反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为电影《武训传》平反

    批判电影《武训传》,是新中国文学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异乎寻常在第一版醒目推出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民日报》为批判一部电影而发表社论,这是头一遭。

    社论的措辞严厉,行文如高屋建瓴,看得出非出自等闲之辈笔下。

    社论指出,电影《武训传》“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在批判了《武训传》之后,笔锋一转,社论说了一番全局性的话,对文化界的领导们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着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社论中还开列了长长的名单,点名批评了四十三篇赞扬武训和《武训传》的文章及其四十八位作者。这为开展“大批判”树立了箭靶。

    事隔二十六年之后,当《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在1977年出版时,人们惊讶地见到这篇《人民日报》社论收入其中,方知社论出自毛泽东笔下。

    批判电影《武训传》,严重地伤害了中国文艺界许多知识分子的心。

    随着对“两个凡是”的深入批判,随着刘少奇、彭德怀等一桩桩历史冤案的平反,要求为电影《武训传》拂去历史灰尘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胡乔木是批判电影《武训传》的亲历者。当年,毛泽东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是由胡乔木交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发表的。当年,江青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前往山东调查武训的历史,那份调查报告经过毛泽东亲笔修改之后,也是经过胡乔木去排清样的。

    胡乔木深切地感到,电影《武训传》冤案必须给予平反。

    在得到中央同意之后,在1985年借用“陶行知研究会”和“陶行知基金会”成立的机会,胡乔木作了一番讲话。讲话中由陶行知谈及对于《武训传》的批判。胡乔木这番话,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对当年批判《武训传》所持的否定态度:

    1951年,曾经发生过一个开始并不涉及而后来涉及陶先生的、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个批判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现在不在这里讨论对武训本人及《武训传》电影的全面评价,这需要由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和电影艺术家在不抱任何成见的自由讨论中去解决。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当时这场批判,是非常片面的,非常极端的,也可以说是非常粗暴的。因此,尽管这个批判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但是由于批判所采取的方法,我们不但不能说它是完全正确的,甚至也不能说它是基本正确的。这个批判最初涉及的是影片的编导和演员,如孙瑜同志,赵丹同志等;他们都是长期在党的影响下工作的进步艺术家,对他们的批判应该说是完全错误的。他们拍这部电影是在党和进步文化界支持下决定和进行的。如果这个决定不妥,责任也不在他们两位和其他参加者的身上。这部影片的内容不能说没有缺点或错误,但后来加在这部影片上的罪名,却过分夸大了,达到简直不能令人置信的程度。从批判这部电影开始,后来发展到批判一切对武训这个人物表示过程度不同的肯定的人,以及包括连环画在内的各种作品,这就使原来的错误大大扩大了。这种错误的批判方法,以后还继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到纠正。

    <hr />

    注释: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为电影《武训传》平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为电影《武训传》平反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