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1979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会议上,作了一次颇为重要的讲话。

    他的这次讲话,从理论上纠正了许多沿袭多年的“左”的口号,起了很大作用,产生颇大的影响。

    比如,“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在“文革”中广泛流行的口号。

    胡乔木否定了这一口号。他说:

    “这样势必造成阶级斗争的人为的扩大化。而且,照这样推论,社会一旦消灭了阶级,失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据,社会发展就似乎没有纲、没有动力,或者忽然有别的矛盾起而代之,成为纲和动力了。”

    又如,“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也流行甚广。

    胡乔木也否定了这一口号。他认为:

    “这个口号本来不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而是‘四人帮’一伙提出的。它公开见之于文字,最早是在1967年两报一刊编辑部写的《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一文中。后来康生把它写到了‘九大’政治报告中,他在向中直机关部传达‘九大’精神时,又作了发挥。这个口号提出以来,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但始终没有严格推敲,把它的科学涵义和根据讲清楚。……

    “粉碎‘四人帮’以后,对这个口号还作过一些宣传,但是究竟它的涵义又是什么仍然是一个问题……

    “今后,这种涵义不清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能成为不安定的因素。讲清楚这个问题,对党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重要的意义。至于采取什么形式讲清楚,那需要考虑,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不要在报刊上讲。”

    再如,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载入中共“九大”通过的党章之中的。

    胡乔木加以如下剖析:

    “毛泽东同志没有说过‘始终’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康生加的。加上这两个字,就把毛泽东同志的话搞得面目全非,在逻辑上也讲不通。列宁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

    “如果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始终存在,那怎么消灭阶级,怎么进入共产主义?

    “那岂不等于说,社会主义永远不是社会主义,或永远不能实现消灭阶级的社会主义?这‘始终存在’的错误提法,迫切需要纠正,也很容易纠正。但是也要经过中央正式决定,争取一定的手续才好把它正式纠正过来。”

    还有,毛泽东在中共“九大”上,扳着手指头,历数党内一次次路线斗争,给人们留下极深印象。于是,动不动要说成路线斗争,说成第几次路线斗争。

    胡乔木对此作如是说:

    “党内斗争,是否都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都是路线斗争?党的历史是否只是路线斗争的历史?……

    “党内存在路线斗争,这是事实。但是,党的历史不等于就是路线斗争的历史。如果任何斗争都是路线斗争,那末,党内就几乎天天存在路线斗争……

    “很长时间以来在一些同志中间形成这么一种心理,似乎党内的任何斗争不提到路线斗争的高度上来,就没有重要意义,就像吃饭没有吃饱似的,总不过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生都进行过不少的党内斗争,但是他们?没有说进行过多少次路线斗争,别人也没有这样说过,因为没有必要这样来归类和计数。把党内一切复杂的斗争都简单化成为一定的刻板的模式,我们以后有没有必要继续这样做?”

    笔者所以如此详尽摘录胡乔木的原话,是因为这些拨乱反正的见解,是他在“文革”中那面壁九年反覆思索的成果,显示了他的理论水平。他的这些见解,后来都被中共中央所接受,从此不再使用那些曾流行甚广的“左”的政治口号。

    在1979年11月,全国笫四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周扬在大会上作题为《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文艺》的主题报告。在起草这一报告时,胡乔木曾与邓力群一起,致函胡耀邦、周扬,赞同报告的初稿中纠正一些“左”的文艺口号,并提出看法:

    周扬同志报告稿已遵嘱看了两遍,有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仅供参考。

    (一)整个稿子似可开门见山,由历史发展的新时期说到文艺发展的新时期,文艺在新时期的任务、文艺组织的新的工作方法。全文的关键似在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出新的提法,不再因袭过去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过去的提法有许多讲不通的地方,过于简单化,但现在不必加以批评,还是要给以历史的积极的解释和估价,因为它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也产生了消极作用),但现在仍然因袭就不适当了。我们想这可能是这次文代会能否开好的一个关键。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年,积累了太多的痛苦和委屈,大家都希望更上一层楼,一定要使人一新耳目,才能振奋人心。至于新的提法似可考虑用培养社会主义的新人,争取社会进步,但这只适用于文学、戏剧、电影,对美术尤其音乐就不适当,因此也可加上耀邦同志提的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的意思。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只能这样服法,不能规定作品的主题和题材,文艺当然可以表现四化,但决不能解决八字方针一类的问题,否则社会重复几十年的积弊,使文艺陷入困境,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失望。

    (二)文艺与党的关系如何提要特别慎重。文艺究竟需要什么性质、什么范围的领导?这个问题要打破条条框框彻底研究一下,因为不正确不适当的领导有不如无,世界文艺历史并不是由于党的领导而发展起来的,就是社会主义文艺,也是文艺家本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而不是领导的结果,领导无非是某种帮助和服务而已,这与科学、哲学完全是一样的,领导决不能创造出科学家和哲学家,党的领导是通过建立一种更适宜于科学、哲学、文艺发展的条件而实现的,任何对领导作用的夸大都只能造成反科学、反哲学、反文艺的后果。在这些方面我们都亲历太多,不能再沉默了。因此,我们希望报告稿能:(1)确定领导的含义,尽量减少各种各样的领导。(2)对文联、各协会与文艺工作者的关系作出切实而有益的规定。(3)报告全文尽量用建议口吻而不用号令口吻。

    (三)历史的叙述是否可考虑把时间缩短,范围放宽(整个文艺界,而不是一小部分和一个地区)。因为许多问题一时难以作出结论,是否由现状出发,在为解决当前工作所必须涉及的问题才涉及一下,而不作系统的回顾。

    意见提得很匆忙,考虑不周,敬请原谅!

    此后,在1980年2月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决定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胡乔木当选为书记。书记处的成员如下——

    总书记:胡耀邦。

    书记:(以简体字姓氏笔划为序)万里、王任重、方毅、谷牧、宋任穷、余秋里、杨得志、胡乔木、胡耀邦、姚依林、彭冲。

    这时,胡乔木在党内的职务,已比“文革”前高了——那时他只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hr />

    注释: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纠正沿袭多年“左”的口号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