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面壁九年,到了1975年,六十三岁的胡乔木忽地频频走出家门,活跃起来。

    他在1975年6月,获得一项新的任命: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

    胡乔木怎么会突然复出?

    那是因为邓小平复出!

    1973年3月,邓小平复出,重新出任国务院副总理。

    1975年1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2月2日,周恩来在《关于国务院各副总理分工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又写明,邓小平“在周恩来总理治病疗养期间,代总理主持会议和呈批主要文件”。这一报告经毛泽东批准,也就开始了邓小平实际上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国务院日常工作。

    邓小平于1975年1月6日第一次约胡乔木谈话。邓小平说,他要找一些像胡乔木那样的老人马,出任国务院顾问,这些人要像过去钓鱼台的写作班子那样,写一些重要理论文章。邓小平提及,三个世界的划分、苏联的社会性质、战争与和平问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国内外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系统地解答的。从‘九评’以后,就很少那样系统地解答问题的文章了。现在的一般文章,总之一句话,就是没有论证。……”

    邓小平要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整顿,内中包括整顿思想,整顿理论。邓小平点将,点到了胡乔木头上。

    邓小平对胡乔木说,“要写这些文章要多找一些人,多带一些徒弟,组织一个写作班子。”

    1975年6月8日,邓小平第二次约胡乔木谈话。邓小平说,“不要叫顾问了,打算成立一个政治研究室,邓力群和你一起工作。”

    中共中央原本有过政治研究室。那时候,邓小平还只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四人帮”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还占有相当大的势力,他不能把这个政治研究室设在中共中央。邓小平是国务院副总理,而且主持国务院常务工作,所以他就把政治研究室设在国务院。这个研究室,不叫“政策研究室”,而叫“政治研究室”,实际上就成了邓小平的写作班子,理论班子,工作班子。那时候,“四人帮”手下有着“梁效”、“罗思鼎”等等许多写作组。邓小平深知,要与“四人帮”对着干,必须建立自己的写作班子。

    这个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被人们简称为“国政室”。“国政室”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邓小平对胡乔木说,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承担三项任务:写文章,编《毛选》,管学部。

    “写文章”,是指撰写重要理论文章;

    “编《毛选》”,就是编辑《毛泽东选集》;

    至于“管学部”,那“学部”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简称,原由教育部代管。当时,教育部整顿任务十分繁重,无力再管,所以邓小平就提出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成立之后要“代管学部”。

    另外,邓小平还提出,“学部要办个刊物”,由国务院政治研究室。邓小平考虑到当时北京、上海的主要报刊都被“四人帮”控制,要从思想理论上指导和支持整顿,必须创建自己的舆论阵地。

    胡乔木就担任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邓小平还提名吴冷西、胡绳、李鑫、熊复、于光远与胡乔木一起,组成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领导班子。胡乔木则又提名邓力群,进入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领导班子。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这七位负责人,都是“大秀才”:

    胡乔木多年担任毛泽东政治秘书;

    吴冷西在“文革”前曾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

    胡绳在建国初期是中宣部几个副秘书长之一;

    李鑫是康生的秘书;

    熊复在“文革”中任中宣部副部长;

    于光远在“文革”前曾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

    邓力群曾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

    在这七人之中,除了李鑫之外,其余六人在“文革”中都曾挨斗受批。

    1975年7月9日,邓小平接见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七位负责人。于光远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1975年到1978年,我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工作了四年多。这个机构不仅是邓小平提议建立的,而且除了1976年到1977年上半年“批邓”的一年多时间,一直是邓小平直接领导的。因为这层关系,我在他领导下工作了一段时间,有一些直接接触。回想起来,有些事情的印象特别深刻。1975年7月5日,党中央发出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的正式任命。在这个正式任命的国务院政研室负责人名单中,一共列了胡乔木等七个人,其次序的排列是:胡乔木、吴冷西、胡绳、熊复、于光远、李鑫、邓力群。

    正式任命下达四天后,7月9日,邓小平召集国务院政研室几位负责人集体谈话。他走进来,微笑着向我们点头,同我们每个人握了手。坐定后,我利用这么近面对他的机会,仔细地观察他:他的神采不减当年,不见一点憔悴,九年沧桑没有刻在他的脸上。那天的谈话,邓小平很亲切、随便。他先讲了讲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机构,对我们表示了希望,然后传达了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现状的批评。他告诉我们,毛主席最近对百花齐放方针问题和文艺工作问题作了指示,毛主席说,样板戏太少,百花齐放都没有了,没有小说,没有诗歌。传达之后,邓小平说:除百花齐放外,还有一个百家争鸣的问题。要防止僵化。现在的文章千篇一律,是新八股。“双百”方针没有贯彻执行,文学、艺术不是更活泼、更繁荣。他还说:现在对基础理论不重视,只搞应用科学,这样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行。他要求政研室为他收集一些有关文教方面实行“双百”方针的材料,政治局将讨论这个问题。

    这是国务院政研室成立后邓小平的第一次谈话,用现在的话说,我从这时起走近了邓小平。

    胡乔木从“闲人”变成了忙人。据胡乔木日记记载,他光是到邓小平那里,便去了二十五次之多!

    经毛泽东批准,胡乔木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整理工作。这对于胡乔木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命,因为这表明毛泽东仍任用他。邓小平在向胡乔木转达毛泽东的意见时,说毛泽东也“提了过去的老话”,说及胡乔木的一些缺点:“有时很固执”,“主观主义”等等。

    邓小平嘱胡乔木:“毛选的稿子,文字上一概由你个人负责”,“你定了稿,再由我送给主席审查。”

    邓小平是个聪明人。他深知要想排除江青一伙的干扰,理顺当时中国国民经济那乱糟糟的局面,必须借助于毛泽东的权威。邓小平很欣赏毛泽东在1956年4月就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作为一项紧急任务,交给胡乔木,要胡乔木加以整理,尽快公开发表。邓小平要把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用来对付江青一伙“四人帮”。

    在讨论《论十大关系》的整理稿时,邓小平就借题发挥起来。邓小平说:

    “党的基本路线,一定要有一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不然,基本路线就是空的。路线不是空喊。”

    邓小平还很微妙地说:

    “高喊反复辟的人,就是真正复辟资本主义的人。”

    邓小平打算在《论十大关系》整理稿经毛泽东审阅同意之后,发给全党讨论学习,以纠正许多错误的观点。

    在胡乔木整理出《论十大关系》之后,邓小平即致函毛泽东:

    “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邓小平希望马上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却表示暂时不要公开发表。这样,邓小平的这一步棋,未能如意。

    1975年7月16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务院政工组发表学部领导机构名单,由郭沫若任主任,调林修德、刘仰峤、宋一平三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主持学部工作。

    7月17日,胡乔木召集三人小组开会,对整顿学部的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8月30日,国务院发出了由胡乔木亲自拟稿的《国务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部若干事项的通知》,对学部的工作作出规定和安排。

    邓小平又着手整顿那乱成一锅粥的中国科学院。1975年7月18日,邓小平派出胡耀邦前往中国科学院负责党组工作并兼任副院长(院长郭沫若因病休养)。胡耀邦一上任,便忙着主持起草《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后来改名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简称《汇报提纲)》)。胡耀邦花了二十多天,写出了初稿。用他的话来说,“是拚了一点老命的。”

    8月11日,完成《汇报提纲》讨论稿。此后又作了两次修改。

    8月26日,邓小平约见胡乔木,要胡乔木帮助修改《汇报提纲》。于是,胡乔木这枝笔,又“重操旧业”了。

    闭门九年,胡乔木读了不少书,此刻派上用场了。

    胡乔木为《汇报提纲》加上不少重要的话:

    “不搞技术,政治就无所谓挂帅。”

    “对理论研究不应任意加以贬低、指责甚至污辱。”

    “不能简单依靠摘引几句经典着作加以逻辑的引伸就算完事。”

    胡乔木提出,必须“突出一个‘扭’字”!“扭”,就是扭转,把“四人帮”的那一套空头政治“扭”过来,“扭”到“三项指示为纲”上来。

    9月2日,胡乔木完成修改稿,把题目改为《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汇报提纲》经胡耀邦、胡乔木这“二胡”以及李昌、王光伟反复修改,于9月26日定稿。9月28日,邓小平把《汇报提纲》送呈毛泽东,准备在毛泽东同意后作进一步修改下发全国。然而,毛泽东却未表同意。

    在起草《汇报提纲》的同时,邓小平又指令国家计委起草《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简称《工业二十条》)。这一重要文件,邓小平仍要胡乔木主持修改工作。

    《工业二十条》是整顿工业的纲领性文件。内中尖锐地批评了“四人帮”:“他们口头上也讲党的基本路线,实际上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放在一边,不抓这个主要矛盾,而是成天闹人民内部的这一派同那一派的矛盾,新干部和老干部的矛盾,你攻过来,我攻过去,没完没了,少数搞资产阶级派别活动的头头,争权夺利,拉山头,搞分裂,闹得企业不得安宁,地方不得安宁,党不得安宁。”

    《工业二十条》还指出:“他们打着反复旧的旗号搞复旧,打着反复辟的旗号搞复辟,破坏革命,破坏生产,把党的好干部,把先进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打下了台,坏人当道,好人受气。”

    《工业二十条》强调,要整顿那些“软、散、懒”的领导班子。

    除了主持修改《汇报提纲》和《工业二十条》之外,胡乔木深感手中没有宣传阵地不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都控制在姚文元手中,姚文元如今成了“新闻首脑”。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经毛泽东同意,批准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名义筹办新刊物《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创刊号上,拟推出重头文章《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简称《论总纲》)。此文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根据邓小平多次讲话精神起草的。

    《论总纲》阐述了毛泽东提出的“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还是安定团结为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三项指示是各项工作的总纲,而把发展生产、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据曾在胡乔木身边工作的郑惠回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最早是胡乔木让邓力群主持这件事,胡绩伟、余家彦他们写了一稿,胡乔木觉得不行,又让胡绩伟和龚育之搞。胡绩伟、龚育之他们搞了一个提纲后,乔木又交给了吴冷西,吴冷西的稿子写出来后,乔木觉得还不满意。后来作为“大毒草”批判的,大体上是胡绩伟他们起草的第一稿。

    <hr />

    注释: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