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刚刚从起草中共“八大”文件的忙碌中透过一口气来,胡乔木又陷入新的忙碌之中。

    毛泽东把一个大任务,交给胡乔木:写一篇大文章,驳斥赫鲁晓夫!

    这篇文章便是着名的《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中共和苏共产生严重的分歧,是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开始的。

    以朱德为团长的中共代表团,出席了苏共“二十大”。

    2月24日夜,苏共“二十大”举行重要会议。苏共没有请各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内中也包括中共代表团。虽说他们事先向中共代表团打了招呼:“我们党对于中国共产党是没有什么可保密的,但是对于别的党就不一样了。只是不便于单独邀请中共代表团,请你们原谅。”

    那是一个不平常的夜。赫鲁晓夫通宵达旦作了秘密报告,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苏共倒是真的没有把中共代表团当成外人。很快的,便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速记稿,送给了中共代表团。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全面地否定了斯大林,批判了个人崇拜,引起了中共代表团的震动。

    苏共“二十大”结束后,由于团长朱德还要继续出访,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速记稿由邓小平带回北京,毛泽东读了秘密报告震怒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也为之震惊了。

    毛泽东指出苏共“二十大”两大原则性错误:其一,全盘否定斯大林;其二,所谓从资本主义“和平过度”到社会主义,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

    毛泽东不能容忍赫鲁晓夫的“离经叛道”的行径,决定公开予以驳斥。

    毛泽东嘱咐陈伯达起草一篇《人民日报》社论,阐述中共的观点。于是,陈伯达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此文于1956年4月2日打出清样。毛泽东嘱“立即送各政治局委员、各副秘书长,王稼祥、陈伯达、张际春、邓拓、胡绳等同志”,然后于3日下午召集上述人员开会讨论,进行修改。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原本是《人民日报》社论,临发表之际,毛泽东改署为《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毛泽东亲笔在标题之下,加了这样一句话——

    (这篇文章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的)。

    这篇长文于1956年4月5日发表于《人民日报》,首次开始了中苏两党意识形态的公开论战,引起世界瞩目——虽说行文是婉转的,只在字里行间透露了中共与苏共意识形态差异。

    那时,两大阵营严重对立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苏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理所当然地使资本主义阵营为之兴高采烈。

    于是,苏联政府在1956年10月30日,发表了《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

    于是,胡乔木奉毛泽东之命,写了题为《社会主义各国的伟大团结万岁》一文,以《人民日报》社论的名义于1956年11月3日发表。

    胡乔木写道:

    “以伟大的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团结一致,是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最重要的支柱。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思想基础和奋目标的一致,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兄弟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虽说中苏双方都强调了“友谊”、“合作”、“团结”,而且还强调这是“万岁”的,然而,意识形态的分歧正日益加剧。于是,就在那篇“团结万岁”的社论发表不久,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胡乔木起草《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此文按照类似于《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讨论范围加以讨论。发表时,仍照前例,在标题之下加了一行字:

    (这篇文章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由人民日报编辑部写成)。

    这篇长文于1956年12月2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

    这篇《再论》,一时间震撼着国内外。在中国,此文成为每一位中共党员、每一位中国公民必须学习的文件;在国外,众多的记者、政论家、政界人物,在反反覆覆琢磨着这篇文章。

    毛泽东不止一次称赞过《再论》,深表满意。

    胡乔木在《再论》一开头,这样写道:

    在1956年4月间,我们曾经就斯大林问题讨论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从那个时候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继续发生了一系列引起我国人民关切的事件。铁托同志在11月11日的演说和各国共产党对于这篇演说的评论,在我国报纸发表以后,再一次使人们提出了许多需要加以答覆的问题。我们现在这篇文章将着重地讨论以下一些问题,就是:

    第一,关于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道路的估计;

    第二,第二,关于斯大林的功过的估计;

    第三,关于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

    第四,关于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

    这篇长文点的是铁托,实际上批判的是赫鲁晓夫。

    1957年11月,胡乔木随毛泽东前往莫斯科。胡乔木参与了《莫斯科宣言》的修改。当时同行的杨尚昆,曾经回忆说:

    乔木直接参与的、对中苏关系和国际共运产生影响的重大事件,是1957年的《莫斯科宣言》。1957年11月初,毛主席亲自率领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随后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和接着召开的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我和乔木都是代表团成员。在我们赴莫斯科前大约一个星期,苏共中央发来一个《莫斯科宣言》的稿子,准备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讨论通过。乔木看了这个稿子,觉得问题不小,立即向主席汇报,说非改不可。主席把小平同志找来问,小平也认为一定要改。于是就叫乔木动手。只不过两天工夫,我就收到他送过来的改稿。乔木修改过的稿子,经主席看过,由我交翻译组阎明复、赵仲元、李越然等同志连夜赶译成俄文,交给苏方。到莫斯科后双方讨论,苏联方面说不出什么意见。乔木执笔做的重要修改,后来大多被正式发表的宣言所采用。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毛泽东的主要敌手是蒋介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发动抗美援朝,以美国为主要对手;自1956年起,毛泽东开始了与赫鲁晓夫——被他称之为“现代修正主义”的较量。

    作为毛泽东的政治秘书,胡乔木的笔,跟随着毛泽东:四十年代抨击蒋介石;五十年代初抨击美国;眼下转为抨击“现代修正主义”了。

    《再论》已作为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载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文库。迄今,仍为许多研究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共、研究毛泽东的国内外专家们所引用。

    《再论》成了胡乔木一生笔耕的峰巅之作。他,不仅仅是“中共中央一支笔”,他已是“中共中央大手笔”了。

    <hr />

    注释: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