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新闻人物”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叶永烈 本章:成为“新闻人物”

    1949年10月1日,已成为一个历史性的日子。

    这天下午二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举行首次会议,一致决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施政方针。周恩来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下午三时,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胡乔木也随毛泽东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这天,新华社播发了重要社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不言而喻,这篇社论又出自胡乔木笔下。

    胡乔木写道: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胡乔木被任命为新闻总署署长。不久,他又多了一项非常恰当的任命——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胡乔木为新华社写了那么多社论、评论、新闻,实际上已经在扮演中共发言人的角色,只是那时没有这样的名义罢了。

    此外,他仍兼任着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自1950年至1954年,他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以及新华通讯社社长。

    他还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社长。

    当然,他仍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

    向来,他是在“幕后”工作,发表的文章是以社论、评论面目出现,他的名字很少在报刊上见到。然而,自从他担任新闻总署署长,尤其是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发言人,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了“新闻人物”。

    就在这时,一些报纸刊登了介绍胡乔木其人的文章,使这位一直身居幕后的人物首次“亮相”。

    上海《新闻日报》在1949年12月2日,发表了署名癯山的《记胡乔木》一文,照录于下:

    新华社社长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是苏北盐城县人,地主家庭出身,他父亲胡启东老先生是旧国会的议员,因为拒绝曹锟的贿选,在地方上很负清名。他原名叫鼎新,兄弟姐妹一共有五个人,他和他的大哥达新先后曾在扬州的前江苏省立第八中学读书,他是1924年秋进校的,当时才十三岁,因为一篇《送高二同学赴杭州参观序》的好文章而闻名全校;学校特地把这篇文章刊印出来,交给大家做参考。他英文、算学的成绩,也远超在众人的上面,因此先生、同学都叫他做“神童”;说他是一个“不世出”的奇才。

    他1930年考进了北京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当时一般学生的传统心理,皆以南进交大、北进清华为荣;尤其是清华毕业的学生,有优先留美的权利,更是大家所“向往”的学校。以胡氏的聪明才智,只要读完了四年,“放洋深造”,自无问题;但他却接受马列主义的真理,走上了革命的阵线……

    这篇文章中尽管某些地方有出入,但大体上还是勾勒出胡乔木的人生轨迹。

    两个月后——1950年2月3日,新加坡《南侨日报》刊出署名江山的文章,题为《严正驳斥美揆造谣的新闻署长胡乔木》,近两千字,更为详细。现亦照原文,摘录若干于下:

    中央人民政府的发言人,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日前对美国务卿艾其森(引者注:即艾奇逊)歪曲中苏会谈(引者注:指当时毛泽东率代表团赴苏与斯大林会谈)的谈话,予以严正驳斥,这是他从新闻总署成立以来代表政府所作的第一次发言,以后我们听到他代表政府发表谈话的机会一定很多,无论是关于国内或国际方面的,他好像是一位播音台的播音员一样,全国人民经常都候着他的声浪,都想从他那儿知道人民政府的意志与动向。

    他的责任虽然如此之重,但他过去一直是个革命工作者,所以除了中共内部及其工作地区的人民而外,很少知道他的经历的……

    接着,文章便介绍了胡乔木的经历,内中提及了他“担任毛泽东主席的政治秘书”。最后,作者写道:

    现在他是新华通讯总社社长,北京《人民日报》社社长,又是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肩荷着全国新闻报道、政治宣传和政府发言人的重任,他会写,会说,会做,恰是胜任愉快,铢两悉称。

    对于这些报道,胡乔木并不乐意。他仍希望悄然埋头于幕后,不愿报刊上介绍他本人。

    好在他是新闻总署署长,嘱令各报不要再刊登关于他的报道。从此,在中国报纸上,关于他的报道画上了句号。直至他后来成为中共第二届政治局委员,按惯例要刊登简历,这才经他过目、由新华社发了一则关于他的数百字的简历,如此而已……

    这时值得提到的是,1950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所载胡乔木驳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的谈话,其实并不是胡乔木起草的,而是毛泽东起草的!

    这一回,一反往常:平日,总是胡乔木替毛泽东起草文件,此次反过来,毛泽东为胡乔木“捉刀”!

    那时,毛泽东正在苏联访问。1950年1月12日,艾奇逊发表谈话,说什么“苏联正在将中国北部地区实行合并”。苏方建议,由苏方、中方各自发表一官方声明,驳斥艾奇逊的谈话。于是,毛泽东在1月19日晨五时亲笔写好了一篇声明,是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的形式写的。毛泽东写好声明后,用电报发往北京,毛泽东特地注明:

    “(一)用密码,不可用明码;

    “(二)精密校正,不要错字;

    “(三)今(十九)日必须发出,并使刘少奇同志能于今夜或明晨收到。”

    毛泽东的电报,是发给“少奇同志并告乔木”,告知“用乔木名义写了一个谈话稿,请加斟酌发表”。

    毛泽东就笔所写的电讯稿,原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20日电)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本日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驳斥美国国务卿文奇逊的无耻造谣。

    胡乔木署长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1月12日在美国全国新闻俱乐部的长篇讲演中造了一连串的谣言。美国帝国主义的官员们以艾奇逊这类人为代表,一天一天地变成了如果不乞灵于最无耻的谣言就不能活下去的最低能的政治骗子,这件事实表示了美国帝国主义制度在精神方面堕落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电讯稿全文一千五百来字,痛斥了艾奇逊,理所当然引起国内外的注意。当然,胡乔木的名字也引起了注意。

    据当年担任毛泽东俄语翻译的师哲回忆,斯大林曾问及中国政府是否发表了声明。

    毛泽东答:“发表了,是用胡乔木的名义发表的。”

    斯大林问:“胡乔木是什么人?”

    毛泽东答:“是新闻署长,是以他的名义发表声明的。”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方便以后阅读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成为“新闻人物”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成为“新闻人物”并对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