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败(二):选锋之道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六败(二):选锋之道

    5. 乱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领懦弱,管理不严格,教导不明确,则吏卒没有规矩章法,出兵列阵纵横不整,横冲直撞,这叫“乱”。

    张预注:“将弱不严,谓将帅无威德也。教道不明,谓教阅无古法也。吏卒无常,谓将臣无久任也。陈兵纵横,谓士卒无节制也。为将若此,自乱之道。”

    “将领懦弱”,是没有威德。

    “教道不明”,是没有方法。

    “吏卒无常”,是军中什么职位都没有任职时间长的。就像一个公司,没有几个老员工,所有职位都是新人,谁也干不长,那公司不乱才怪。

    出阵横冲直撞乱走,那是没有人节制士卒,都没人管。

    这就是乱军了。

    6. 北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北”,就是败北。将领不能判断敌情,用少数去打多数,用弱兵去打强敌,用兵也不懂得选择精锐,这就叫“北”。

    这里关键是“兵无选锋”的“选锋”,用兵一定要“选锋”,把最精锐的士卒选拔出来,组成先锋队,像一把尖刀,插向敌人。可以说,没有选锋,就只有兵,没有锋,没有兵锋。

    齐威王问孙膑,两军相向,“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战场是平的,人数也差不多,为什么一方会战败,孙膑回答说失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其阵无锋也”。

    《尉缭子·战威》也讲:“武士不选,则众不强。”

    这个思想给我们一个启示:你的选锋在哪儿?带队伍,一定要选锋。

    杜牧注解说:李靖兵法有战锋队,就是拣选勇敢强健的士卒,每战都做先锋。

    何氏注得很详细:“夫士卒疲勇,不可混同为一,一则勇士不劝,疲兵因有所容,出而不战,自败也。故《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昔齐以伎击强,魏以武卒奋,秦以锐士胜。汉有三河侠士剑客奇材,吴谓之解烦,齐谓之决命,唐谓之跳荡,是皆选锋之别名也。兵之用术,无先于此。凡军众既具,则大将勒诸营各选精锐之士,须矫健出众、武艺轶格者,‘部为别队’,大约十人选一人,万人选千人。所选务寡,要在必当,择腹心健将统率,自大将亲兵、前锋、奇伏之类,皆品量配之也。”

    士卒参差不齐,不能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欲。疲弱的呢,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上了战场,他躲在强者后面,出而不战。所以兵法说,兵无选锋,就要失败。

    所以打仗一定要选出大刀队、先锋队、敢死队什么的,这才是兵锋。

    历代都重视“选锋”军的建设,各有专门的命名。如春秋时晋国称“前行”,秦国称“锐士”“陷阵”,战国时齐称“伎击”“诀命”,魏国称“武卒”,唐朝时称“战锋”“跳荡”,等等。

    从这些名字我们可以看出选锋军的意义。所以兵之用术,无先于此,用兵首先是用锋。部队动员集结后,大将要首先选各营精锐之士,大约十人选一人,万人选千人,部为别队,一是用于自己的亲兵,二是用着先锋,三是用于出奇设伏之类。兵锋,是战胜的关键力量。

    明代于谦说:“御侮之道,莫先于练兵,练兵之要,必分其强弱。故兵法曰,‘兵无选锋曰北’,又曰‘兵以治为胜’,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万人之众不用命,不如百人之奋,此言兵不贵多,贵乎精;多而不精,莫若少而精。”

    东晋时,面临前秦强大军事压力,东晋大将谢玄选拔北方流民中勇劲之士,以刘牢之为参军,领精锐,每战用着先锋,百战百胜,号称北府兵。淝水之战,破苻坚百万之众,北府兵一战成名,始终是东晋最强劲的军事力量。后来建立刘宋帝国的刘裕,起家就是北府兵参军。他登基后,北府兵又成为刘宋的军事力量核心。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六败(二):选锋之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六败(二):选锋之道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