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纷纷纭纭,看似混战却有条不紊。浑浑沌沌,阵容圆整无懈可击。

    曹操注解说:“旌旗乱也,示敌若乱,以金鼓齐之。车骑转而形圆者,出入有道,齐整也。”

    这一段都是讲“动敌”,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很弱小,很胆怯,实际上我很齐整,很强大,很勇敢。

    “纷纷”,是旌旗翻转的样子;“纭纭”,是士卒之貌。“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意思说旌旗翻转,一合一离,士卒进退,或往或来,看上去乱糟糟一片,而实际上法令严明,职责清晰,各有分数,扰而不乱。

    曹操说:“示敌若乱,金鼓齐之。”则更有一层意思。就是让敌人远远地看见我们旌旗杂乱,实际上我们轻悄悄地有金鼓之声来指挥,对方听不见。

    王皙注解说:“将欲内明而外暗,内治而外混,所以示敌之轻己者也。”总之是为了欺骗敌人。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这是讲阵法。

    杜佑注解说,“浑浑”,是“车轮转行”;“沌沌”,是“步骤奔驰”。“其行阵纵横,圆而不方,指趋各有所应”。

    怎么形圆而不可败呢?杜牧引用了《握奇文》的解释,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黄帝兵法:“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先出游军定两端。”

    这叫“阵数有九,中心有零,大将握之不动,以制四面八陈”。军队一共分九个部分,四部正兵,开仗时先出击的;四部奇兵,预备队,看战势发展变化,关键时投入战斗制胜的。还有个零头,叫握兵,握在主帅手里的,不动。

    《孙子兵法》后面有一句,叫“不动如山”,这主帅不能动,主帅一动,往前动是胜利了,战斗结束了;往后动那就是全军溃败了。所以就算敌人杀到主帅面前,有那握兵上去抵挡,主帅是不能动的,帅旗是不能倒的,主帅一动,帅旗一倒,军心就倒了,那就大家都逃吧。

    当然该逃的时候也得逃。

    “先出游军定两端”,是布阵的时候,游军举着各个部队的旗帜,先定地界,哪支部队站哪儿,游军插上旗帜,定好地界,各部队在各自旗下各就各位。四为正,四为奇,这就是传说中的,不是诸葛亮的发明,首创是黄帝和他的大将风后,又叫《风后八阵兵法图》。《握奇文》,又叫《风后握奇文》,孙子的用兵思想,也是继承了风后的思想,后来诸葛亮的,包括唐太宗还编成大型歌舞剧《秦王破阵乐舞》,原型都是《风后八阵图》,距今四千五百年历史了。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曹操注解:“皆毁形匿情也。”这些都是假装给敌人看,隐藏我军实情的。

    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乱生于治,要军纪治理非常严明,才能做到表面乱糟糟,实际井井有条;怯生于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装败退吸引敌人;弱生于强,要有超强的实力,才敢示弱让敌人倾巢来攻。

    所以,“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治还是乱,是分数问题。分数,《势篇》第一句讲过了,“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是分别,数,是人数,是组织架构,部曲行伍,每一部队分别人数多少。

    勇还是怯,是兵势问题。所谓“驱市人以战”,如果要把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驱使去作战,他怎么能勇敢呢?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战就得死,在这个形势逼迫下,就每个人都变成亡命徒了。怎么让士兵勇敢,韩信就让他们背水一战。所以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强弱,是一个示形的问题。刘邦派使者去看匈奴冒顿。冒顿全给他看老弱病残,人是老弱病残,马也是老弱病残。刘邦就上当了,结果三十万大军,在白登为冒顿包围,差点回不来。

    最后总结: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所以,善于调动敌人的人,无论向对方展示出什么样的军形,敌人总是听从;给予敌人一点小利,敌人就必然会来夺取。用小利去诱动敌人,再用强兵劲卒去对付它。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