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输的智慧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认输的智慧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敌则能战之。

    如果我方和敌军兵力相当,势均力敌,那要有能力打一仗。

    曹操注解说:“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怎么打?还是分战法,“奇正”,正兵挑战,奇兵设伏。这里曹操没说几正几奇,不过从历史战例来看,这种诱敌伏击的战术,去挑战的正兵是小股部队,设伏的奇兵才是大部队。

    少则能逃之。

    如果兵力比敌人少,就深沟高垒,不要出战。或逃匿兵形,让敌人不知虚实,然后全军逃之。

    不若则能避之。

    杜牧注解说,“不若”,是势力、交援都不如对方,那就要速速逃走,不可迟延。如果敌人守住我的要害,那想跑也跑不了了。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所以你不知道。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打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这里沉默的证据有什么呢?首先那些“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将领,他们都沉默,都不吱声。逃跑有什么好宣扬的呢?所以《十一家注孙子》里面,十一位大师,竟然没有一个人写出一个战例!一个举例说明都没有。倒有人补充说明,张预注解说:“彼众我寡,宜逃之。”但是!(注意这个“但是”)但是,他说:“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战。”然后他举了两个战例:“若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众,谢玄以八千卒败苻坚一百万众,岂需逃之乎?”

    你看看,孙子讲不要以卵击石,注解倒举出两个鸡蛋打碎石头的案例来。

    你能按张预版“但是兵法”,用五百乘去灭五十万人,用八千人去灭一百万人吗?很多人总认为自己会成为“但是”。事实上所有的“但是”都写在史书上了,而且那历史上每一个“但是”后面,都有无数的偶然,你少凑齐一个也不行。

    今天我们可以给“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补上两个战例,一个是沉默的证据,一个是大肆宣传的战例。沉默的是石达开,石达开的远征军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下,一年半的时间内转战川、黔、滇三省,四进四川,突破长江防线,但最后他没跑掉,死了,还是沉默了,也没法用来证明兵法是正确的。

    另一个大肆宣传的伟大案例,大家都知道,因为一跑就跑了二万五千里,跑掉了,而且取得了最后胜利,就是红军长征。

    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红军在江西如果不跑会怎么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

    典型战例是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要他给李广利运粮草,他耻于做后勤部队,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包围,兵败投降。汉武帝杀了他全家,还害得替他说话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宏碁(qí)的施振荣老先生说:“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很有哲理。我们也可以说,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的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明代的王阳明,千古圣人,立下那么大的学问和功勋,但当锦衣卫为了陷害他,做出种种丧尽天良残害百姓的事,以图挑衅和构陷他的时候,他全都忍了,认了。因为他明白,在这暗无天日的社会,此刻他只要有任何一点伸张正义挽救百姓的举动,都会粉身碎骨,而且救不了任何人。只有等着锦衣卫看见不能得手,而自己停手。

    王阳明认输了,他等着他输到什么时候,剩下的就是赢的吧!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认输的智慧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认输的智慧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