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食,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他的储积,就不用国内运粮了。楚汉相争,刘邦就是先占了秦朝留下来的中央粮库——敖仓。楚军饿得嗷嗷叫,他始终不愁吃不愁穿。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看来做任何事的道理都一样。

    国之贫于师则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杜牧注解说,粮食是重物。要运粮食,就要人去运,牛拉车,则农夫耕牛都离开了农田,没人耕地,百姓不得不贫。

    管子说:“粟行三百里,则国无一年之积。粟行四百里,则国无二年之积。粟行五百里,则众有饥色。”运粮行程三百里,则一年的存粮没了;行程四百里,则两年的存粮没了;五百里,则全国人民都要饿肚子。所以诸葛亮北伐,他得攒三年粮食才能伐一回,魏国也把他这粮食账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时候来。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

    部队驻扎所在,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周围的物价“腾”地就飞涨上去了,特别是围城。太平天国,清军在金陵周围设江北、江南两个大营,一围就是好几年。那周围茶楼酒肆,烟馆妓院,繁荣得不得了。物价飞涨,周围的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么高的物价,他们的钱就不够用了。

    财竭则急于丘役。

    “丘役”,是春秋时鲁成公的丘甲制。张预注云:“国用急迫,乃使丘出甸赋”,相当于税收翻了四倍!这账是怎么算的呢?

    古代征兵制度,按土地和人家来,《司马法》说:“六尺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夫,三夫为一屋,三屋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

    征兵役以甸为单位,每一个甸,出一辆战车,也就是四匹战马,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还要出牛十六头。

    这样我们也可从军队规模折算出国力。比如我们前面说千乘之国,是有一千辆战车,七万五千人军队。根据征兵制度,就可算出他的地盘是一千甸,有一千个镇子吧。

    鲁成公干了什么事呢?他一继位,就推出“丘甲制度”,还是一辆战车,四匹战马,甲士三人,七十二步卒,十六头牛。但不是一个甸出这么多,是改为一个丘出这么多。四个丘才是一甸,这等于翻了四倍。所以大家都说他乱来,非把国家整垮不可。

    《孙子兵法》反复算这些账,就是强调战争很贵,人很贵,马很贵,牛很贵,粮很贵。战争成本很高,打不起!

    那我们反过来想,如果有一个办法,能把某一项成本大幅降低,不就天下无敌了吗?这跟经营一样,低成本总会打败高成本。

    想到这个革命性办法的人,拿破仑开创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叫人民战争。人民战争降低了哪项成本?主要是人命的成本,不怕死人,没什么“役不再籍”之类考虑。不光是可以无限征兵,儿童团、妇女队,全都可以投入战争。所以拿破仑得意洋洋地说:“现在人命比尘土还便宜!”并夸口他可以经得起一个月牺牲三万人的消耗。而欧洲其他各国君主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军,成本就比他的人民军队高太多了。人民战争还降低了资源的成本,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投入战争。

    毛泽东,就把孙子和拿破仑的思想,都发挥到了极致。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