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打仗拖得时间长了,后方和外交都会出问题。如果兵疲气挫,力尽财竭,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到那时,再有智谋的人,也束手无策,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老实实的速决,没见过弄巧的持久。

    典型历史教训是隋炀帝杨广,他的性格和汉武帝差不多,能力也很强,也是绝顶聪明,文武双全。能者多劳,他就取个年号叫“大业”,要做一番大事业。

    开挖大运河是他泽被子孙的大事业。如果只做这一件,他就名垂青史了。但人生苦短,他要集中力量把大事都干完,于是迁都洛阳,营建东都,又亲征吐谷浑,三伐高句丽,搞得民穷财尽,天下愁苦。为他造船工期之紧,弄得工匠脚一直泡水里都生蛆了。

    于是杨玄感、李密等英雄乘弊而起,天下大乱,杨广就丢了脑袋。

    孙子这篇兵法是写给吴王阖闾的。不过阖闾后来也成了这一条的反面案例,就是吴楚桑叶战争。

    桑叶战争名字是我取的。就是吴楚接壤地,两个小姑娘争一棵树上的桑叶,吵了一架,或许还动了手。结果双方家长都比较火爆,就抄家伙打杀起来。死了人,双方边防官就动了军队,最后发展成两国大战。

    大战的结果,是吴军攻陷了楚国首都郢都,楚昭王逃亡了。这是春秋战史上第一次有诸侯国国都被攻陷。

    吴王兴奋啊,就待在郢都作威作福。时间长了,越国看他军队待在楚国,国内空虚,就“乘其弊而起”,发兵攻吴。楚昭王又从秦国搬来救兵。阖闾和秦军作战不利,他的弟弟夫概起了异心,也“乘其弊而起”,偷偷溜回国自立为王了。

    阖闾赶忙回国平叛。好歹应付过去了,夫概率本部投降了楚国。

    所以阖闾打了个空前的大胜仗,不能见好就收,反而差点覆灭,大伤元气,什么利益没捞到。这没有利益,当初为什么要开仗呢?人们做事总是会忘了目的,就是这样。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尚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衣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这就是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

    “四快”是指:

    1. 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

    2. 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

    3. 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

    4. 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

    “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林彪的“四快一慢”,就是孙子兵贵拙速的最好注解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