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华杉 本章: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

    怒而挠之。

    杜牧注解说:“大将刚戾者,可激之令怒,则逞志快意,不顾本谋也。”

    对刚烈易怒的敌将,激怒他,给他施以冲动的魔法,他为解一时之恨,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本来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顾了,一定要马上解恨。结果恨没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这种诡计,主要是针对性格刚烈的敌将。《尉缭子》说:“宽不可激而怒。”那性格宽厚者,他本来就不容易冲动,你没法激怒他,引他上钩。

    典型战例,是楚汉相争时汉兵击曹咎的“汜水之战”。

    项羽在成皋与刘邦对峙,谁也拿不下谁。刘邦就打了项羽一个后腰,派遣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人渡过白马津,协助建成侯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十多座城池,切断楚军的补给线。

    项羽被迫亲自率领军队,分兵去攻彭越,委任曹咎守成皋,临行前仔细叮嘱:“谨守成皋,则汉军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

    项羽走后,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刘邦就施了“怒而挠之”之计,在成皋城边专门筑了一个高台,每日在台上骂喊羞辱楚军,一连骂了五六天,楚军受不了了,曹咎也沉不住气了,忘了他在这儿的“本谋”是干什么的,要出城教训教训这帮混蛋!曹咎率军出战,渡汜水,渡到一半时,汉军来了个标准战术,半渡而击,楚军大败,成皋失陷,战局平衡打破。

    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

    “怒而挠之”之计,诸葛亮对司马懿也使过,不过没成功。

    由于关羽丢了荆州,蜀汉只能从北线汉中的崇山峻岭出发去伐曹魏,他的问题是粮食运不上去,为什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半途而废,核心原因是没粮。每次差不多一个月时间,过了一个月还没打赢,就得撤兵,否则回去路上吃的粮食都不够。所以诸葛亮必须速战,最好是野战。曹魏也知道了规律,熬你一个月,就把你饿回去了,我不战则必胜,战则不一定,所以不出战,已成为曹魏君臣上下高度一致的策略。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双方在五丈原对峙,司马懿照例高挂免战牌。诸葛亮百般挑战不得,也施了“怒而挠之”之计,给司马懿送去女人衣服侮辱他。司马懿根本不上当,还是不出战。结果诸葛亮心力交瘁,病逝军中,蜀汉的北伐事业就结束了。

    司马懿这是很强的“本谋意识”,始终不忘自己的根本目的、基本策略。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所以佛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谋和初心,是我们每天、每事,要对照检核的,要拒绝冲动,拒绝诱惑,排除干扰,坚持本谋,不忘初心。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方便以后阅读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忘了本谋,是每个人常犯的毛病并对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