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云寒 本章:风雨飘摇

    危机爆发的原因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九大行业被定为调控产业。随后,银行对纺织业不看好,同时对医药行业的无序竞争也表示担忧,开始紧缩银根,这对中国最大的纺织和医药企业华源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华源集团2004年度年检报告显示,该集团负债414.6亿元,占到集团556.4亿元总资产的近80%(数字有差异,华源声称的资产总额572亿元)。

    单从80%数字看,资产负债率有点高,其实作为集团合并报表来说,不算高,因为是多层级控股,很正常。

    华源最主要的问题是自有资金不足,对外投资是利用流动贷款来支付收购价款的,对外投资本身属于长期投资,这个资金不可能马上收回,即使所投资企业赢利,其他股东也不一定同意马上分红。

    但是当时银行贷款政策是明确的,长期贷款一般只是对自建项目给予3-5年,华源对外投资只能使用一年期的短期贷款(2009年国内并购贷款放开,时间可以达到5年)。

    短贷长投是华源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在企业处于上升时期,有政治背景的支撑,信贷大环境宽松,那么企业可以利用滚动的流动贷款,通过新旧贷款的更替,实现资金的有序流动。

    可华源现在面临的外部金融环境已经变了:国家宏观调控,银行收缩贷款。灵魂人物周玉成要退下,一大批资本帝国纷纷出事。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自保,当然是只收不贷。

    2005年,华源集团每个月到期需偿还的银行债务达3亿~4亿元,而华源集团不可能有这么多的现金流做保证,本身是需要银行来继续贷款,所以一旦出现银根紧缩,那么很快就出现流动性危机。

    因此,华源危机的原因是外部银根突然收缩,自有资金和利润无法满足流动性贷款催还。

    危机导火索

    2005年,5月财政部进行“2004年会计信息真实度检查”,检查主要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另选两家重点企业,其中一家即是华源集团。

    这次检查其实是例行巡检,但外界对近年飞速扩张的华源本有资金紧张、随时断裂的担忧,此次例行检查遂被视为华源危机爆发的前兆。

    农业银行无锡分行首先发难,8月6日,华源发展被迫发布公告:

    2005年8月3日,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依据中国农业银行无锡分行的诉讼请求,就公司第一大股东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为其子公司中国华源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借款合同承担的连带担保责任,冻结了其所持有的公司3000万股股票,冻结期限为2005年8月3日至2006年8月2日止。

    8月13日,华源发展又发布公告:

    2005年8月12日获悉,因起诉方中国农业银行无锡分行撤诉,江苏省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已于2005年8月11日解除了对上述股权的冻结。

    显然,华源是紧急与对方磋商,还钱了事,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上海方面开始担心华源形势恶化,害怕华源优质资产被其他银行抢先下手了,于是决定联合出击。

    9月16日起,上海银行和浦发银行对华源集团共计12多亿元的逾期债务起诉并进行资产保全。上海二中院裁定冻结华源集团及担保单位中纺机集团银行存款1.14亿元,并查封冻结了华源集团持有的上药集团40%的股权及相关权益。9月22日,华源集团所持华源制药、华源发展、华源股份市值11.48亿元的股权被法院冻结。

    上海银行不仅是华源集团的主要贷款银行,也是华源集团的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为7.765%,因此,连大股东都对华源痛下毒手,华源到底怎么呢?外界哪知道,于是各路债主纷纷索债,华源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

    实际上,华源有8个上市公司,这么多年的融资、低买高卖,净资产是不断增加的。据华源提供的数据,到2005年8月底,上药集团的净利润为3亿元,预计全年利润6个亿,依据海外财团的价值评估,华源以11亿元收购的40%上药集团股份已经升值为40亿元。

    人要倒霉,喝口凉水都牙疼。企业也一样,也许华源以前运气太好了,上天对运气的安排也有平衡的考虑。

    80%的负债率,外部银根紧缩,帝国领袖即将谢幕,大股东先下毒手,面对蜂拥而来的逼债,华源危机已经不是凡人能解决的问题了。

    点评:人生病后要马上治疗,不能等到病入膏肓再治疗。华源所患的是资金贫血,由于没有及时输血,现在又被猛然大幅度抽血,当然走向崩溃的边缘。


如果您喜欢,请把《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方便以后阅读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风雨飘摇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风雨飘摇并对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