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戈一击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云寒 本章:反戈一击

    面对丰原多次发动新闻战,华源非常恼火,对手老是说自己造假,自己一味说没有造假,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心里憋得慌,不如放手一搏。

    华源决定反戈一击,精心策划,指责丰原造假。

    只是这回又巧了,在丰原派媒体发动进攻的同一天,华源派媒体也发动反攻。

    12月15日,《经济观察报》刊登财经新闻,新闻剪辑:

    财务报表暴露种种疑问丰原生化虚增出口谜团

    丰原生化绝对是个“乖孩子”:业绩优良,股价表现平稳,长期慢牛走势。1999年7月12日发行价为2.6元,2001年6月达到29元。随着大市调整,丰原生化此后一直在15元以上运行,2002年7月除权后到达8、9元的价位;今年中期触底到6元后,最近三个月又一路走高。

    “丰原生化的股价没有太大波动,每次价格都走得很合适,让公司能以较高价格配股融资。”一位熟悉二级市场的分析人士说。2001年该公司以24。04元/股增发3000万股,融资近7亿元;2003年5月发行5亿可转债。加上首次上市融资的近4亿元,丰原生化共融资16亿元,但流通股股东只分到2550万元的红利。

    在保持高融资的同时,这家农业加工类上市公司的业绩让同行羡慕不已。

    1999年上市至今,丰原生化的主营业务柠檬酸及其盐类的毛利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即使在全行业举步维艰的今天,2003年中期其产品毛利率依然达到22.28%。

    四年来,支撑丰原生化财务报表的一块重要业务就是出口。但记者日前间接从海关总署拿到该公司四年的出口单据,发现该公司每年的出口统计总量都远远低于其财务报表公布的数额。是否“虚增出口”成了笼罩在丰原生化身上的一个谜团。

    对不上的出口单据

    位于安徽蚌埠的丰原生化是中国最大的柠檬酸企业,由于外销一度占国内柠檬酸生产的80%,外销收入也是丰原生化利润的主要来源。

    据记者调查,丰原生化出口的主要海关关口有上海、南京、合肥、青岛、天津、深圳、大连、蚌埠等海关,主要出口方向集中在欧盟诸国和美国市场。

    从国家海关总署拿到的近年中国柠檬酸出口数据汇总显示,1999年丰原生化柠檬酸出口金额为4247.1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35251.44万元,但丰原生化当年年报披露的柠檬酸出口金额为43297.61万元,多出了8046.17万元。

    此后的2000年、2001年、2002年均出现了这种数字差距。经计算发现,上述三年丰原生化年报披露的柠檬酸出口额分别比海关数据增加了8524.57万元、4802.44万元和3679.18万元。2003年该公司中报披露的柠檬酸出口额也比海关统计数字多出3691.79万元。

    在柠檬酸出口额上,四年半中财务报表与海关统计实际显示的差额为28744。15万元。具体到一个年份,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记者看到,2000年海关数据显示丰原生化并丰原集团及其关联企业的柠檬酸出口金额共计5957。88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9450.43万元,但当年丰原生化年报中披露此项产品的出口金额为57975万元。

    两个数字的巨大反差一方面暴露了出口的总量差异,也使人对柠檬酸的利润率产生怀疑。

    丰原生化董秘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解释说:“海关的数据可能统计得不全,可能在报关的时候有一个时间差,也可能有一些出口海关不好统计;另外还有一些柠檬酸盐类的出口可能没包括进去。”

    但北京一位证券分析师不这么认为,他说:“上市公司利用出口业绩‘玩猫腻’是常见的一种手段。虽然对丰原生化不能妄下结论,但其被漏报的部分不会这么高;而柠檬酸盐类只占出口的不到10%,不足以弥补其中的差距。”

    记者进一步梳理海关数据发现,丰原生化2000年的直接出口额仅为2794.63万美元,即231953.88万元人民币,占海关统计丰原集团当年总出口额的47%。其余53%均为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出口,后者形成了丰原生化与大股东的大量关联交易,这些数字并没有被及时披露。

    虽然出现了很大的出口额缺口,但由于海关数据的取得和计算方式比较繁琐,这种缺口并没有引起行业研究员的足够重视。如果去掉这部分差额,丰原生化的过去四年的年报将相当难看。

    出口依赖与利润疑云

    2001年9月份以前,丰原生化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正是因银广夏造假而臭名昭着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在2001年,银广夏由于被发现出口单据子虚乌有而变成了“造假公司”的代名词。

    “近年来国内不乏利用与国外公司的贸易来往或股权买卖进行业绩造假的案例,最典型的就是银广夏了。由于大多数投资者对国际贸易较为陌生,而且审查程序繁琐,因此也最容易被造假公司所利用。”北京一位姓张的证券分析师认为。

    丰原生化是否有其他的出口创利因素未被发现?记者从数据统计上无法查证。但一位与该公司有长期合作的北京籍教授指出:“你只要把所掌握的数据摆出来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国外市场并没有那么大,柠檬酸外销未必会给企业带来了大把钞票。”姓张的分析师指出。而据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公司有关人士透露,1997年和2002年,欧洲柠檬酸制造行业曾两次拟对我国柠檬酸提出相应限制措施;2003年上半年,更有埃及、泰国和乌克兰对我国柠檬酸连续立案。

    丰原生化董秘办公室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丰原生化主要是出口欧洲和美国,这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但他也承认:“2002年下半年以来,多个国家提起柠檬酸反倾销调查,虽然都不是主要原因,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该行业被视为低利润行业,但丰原生化的柠檬酸毛利率却达到了22%左右的极高水平。这是另一个让人生疑的地方。

    “柠檬酸及其盐类的毛利率能达到22%?这绝对不可能。目前柠檬酸的利润率已极其微薄,基本上没什么利润。”国内一位权威的发酵技术专家说,“国内很多柠檬酸企业都已倒闭,能存活下来的也只是维持而已,丰原生化这种业绩简直是奇迹。”

    丰原生化的董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丰原生化采用专利技术,成本低于很多国内企业,而且具有很大的规模。”

    天相投资的那位行业分析师则认为:“丰原生化素以高增长着称,但仅仅依靠柠檬酸业务实在难以维持公司的高增长。”中国五矿进出口商会今年9月份的一份报告也指出,中国柠檬酸出口的量虽增了,但价格也在持续走低。

    而北京的一位证券分析人士指出,这么高的毛利率可能是由内部关联交易造就的,并非真正的出口利润。

    丰原生化快速扩张

    丰原生化目前已经从一家柠檬酸生产企业转型为综合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利润一直在农业股中处于领先。与此相呼应的是,丰原生化的每股收益从上市以来就保持着极高水平,上市后的1999年为0.277元,2000年为0.585元,2001年为0.621元,2002年为0.346元。

    直到2002年,柠檬酸及其盐类的生产和销售仍然占丰原生化主营收入的90%以上。但在这两年,丰原生化借助股市融资,已经涉足众多农业加工项目——乳酸、赖氨酸、淀粉糖、燃料酒精、食用油、谷氨酸钠等,获得大量商业和工业用地,又收购了一家医药上市公司——丰原药业。

    2003年5月丰原生化发行5亿可转债,受到市场大力追捧,中签率达到1.3584%。这是丰原生化上市四年来在资本市场上的第三次直接融资。

    ……三次融资总额接近16亿元,但至今流通股股东分到的红利只有2550万元。

    丰原生化的董秘对此解释说:“公司把盈利都投入到扩建生产中去了,为了产生更好的利润,带给投资者更多的回报。”

    “上市这几年,丰原生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从股市上拿钱办到的。丰原现在是蚌埠就业、财政收入的支柱。”该公司一位员工对记者说。

    但北京的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业绩始终保持良好,丰原生化在不到四年里三次融资,迅速发展其他项目来挽回柠檬酸的颓势。即使出现虚增出口收入的情况,它可能会利用融资项目发展起来后产生的利润逐渐掩盖此前的问题。”

    但丰原生化并没有因为这条特殊路径而变前景光明起来,其资金面的紧张仍然让人疑惑。今年3月,天相投资的一位分析师指出,虽然丰原生化募集了16个亿,而且每年也有很好的盈利,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公司的净营运资金却在逐年下降——2001年末为-25758万元,2002年末继续扩大为-47351万元,显示其资金链吃紧。

    丰原生化董事长李荣杰能让一个处于盈利低潮的上市公司在四年内轻松募集16亿元资金,经营技巧不可不谓“高超”;但财务报表上暴露的种种谜团,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都需要破解。

    12月16日,《成都商报》也添油加醋一把,派兵助战,新闻剪辑:

    虚增出口手法类似银广夏?丰原系上演跳水秀

    昨日有媒体报道称,安徽上市公司丰原生化1999年至今虚增出口金额高达2.8亿元。受此消息影响,丰原生化及其关联公司丰原药业昨日双双大跌,丰原生化放量大跌7.7%,丰原药业更是以跌停价报收。

    虚增出口手法类似银广夏?

    中国股市造假第一案中,银广夏4年间累计虚构收入10亿多元、虚增利润7.7亿多元,银广夏也从30元高价股沦为2元股。这次,丰原生化也被媒体质疑采用了同样的手法造假:连续4年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出口金额与国家海关总署的出口数据存在较大差异……

    依赖出口资金链不容乐观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如此依赖出口的丰原生化,目前又爆出造假传言,前景堪忧。而且,到目前为止,丰原生化公司方面还没有对此消息做出任何澄清。

    银广夏是中国股市中最着名的造假大王,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股票连续16个跌停,几个月内跌幅高达90%以上。把丰原生化与大名鼎鼎的银广夏联系起来,实在是太恐怖。

    12月25日,丰原生化被迫刊登澄清公告:

    12月15日至12月19日,公司股票和转债的二级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公司股票和丰原转债价格连续下挫,公司特澄清如下:

    公司股票和转债价格出现的波动,可能与近期媒体报道有关。12月15日《经济观察报》刊登《财务报表暴露种种疑问,丰原生化虚增出口谜团》一文,2003年12月15日《证券市场周刊》刊登《江山争夺战打到仲裁庭,丰原直取华源最后防线》一文,12月16日中证网转载《成都商报》《被疑造假,丰原系上演跳水秀》一文等等。

    公司在此郑重承诺:公司不存在任何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截至目前,公司生产经营和销售情况一切正常。公司正在就媒体“文章”中提及的有关内容积极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将做进一步的披露。

    另外,丰原转债今日上午停牌1小时。

    有趣的是,危难之际,还是有热心人的。

    12月26日,《新快报》出了一把力,帮了一下丰原,新闻剪辑:

    丰原生化首次回应媒体质疑

    指某报报道存在多处不实

    昨日被数家媒体质疑“虚增出口”的丰原生化发布澄清公告,首次作出正面回应,同时郑重承诺,公司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和误导性陈述。

    质疑报道拖累股价

    ……丰原生化12月15日最高价为7.26元,但当天就拉出一根大阴线,至19日最低收在6.00元,5个交易日内波动达1.26元,丰原转债则在15日、16日两个交易日大幅下跌,从最高103.78元跌至101.00元。

    对此,分析人士认为,丰原生化一直是绩优高成长的市场形象,此次股价的波动应是有关报道带来的市场恐慌所致,毕竟大家都担心碰上“银广夏第二”。

    丰原生化董事会昨日郑重承诺

    ……

    有两处与事实不符

    记者就该公告的内容电话采访了丰原生化董事会秘书办公室的有关人士。对于公告所指报道,该人士表示,有关报道的疑问根本不成立,该记者没有到公司实地调查,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

    该人士告诉记者,质疑的立足点就有问题。丰原生化根据信息披露规定,在定期报告中所披露的收入数据分两种形式,一是按产品分类计算的,另一种是按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来计算的,并没有披露过某一种产品在国内或国外的具体销售收入,“该记者没有来公司采访过,他用以立论的数据是从哪里来的呢?”

    另外,报道所指公司“借助股市融资……又收购了一家医药上市公司——丰原药业”也存在问题,“丰原药业跟公司没有关系,根本不是公司收购的,是公司控股股东丰原集团!”

    记者查阅了丰原药业的临时公告,发现丰原药业的实际控制人的确是丰原集团,而且这项控制权不是丰原集团购买的,是无偿划拨来的。2002年4月1日起,丰原药业的控股股东安徽省无为制药厂的全部国有资产被无偿划转给丰原集团,因此,新力药业(丰原药业原简称)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丰原集团。

    点评:华源反戈一击,这一战打得漂亮,丰原也慌了神。当今社会媒体的力量太强大,众口铄金,你即使一点问题也没有,新闻报道多了大家也相信有问题。一旦大家相信你有问题,到时候你就真会有问题,不说别的,只要银行收缩你的信贷,你不死也要扒一层皮。


如果您喜欢,请把《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方便以后阅读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反戈一击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反戈一击并对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