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志刚 本章: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

    在李开复宣布创办“创新工场”之后,他告诉我:“Google在道德承担方面非常正面,但很不幸,还是有风险。”他说:“平衡非常不容易,做得很辛苦,自己心里很自豪,尽管看起来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还是恪守了公司的价值观,又依旧守法。”

    他表示,在中国做媒体的确压力和风险比较大,而做创新工场,所有人都欢迎,无论官方、资本还是年轻人。刚宣布要做“创新工场”,官方就有互联网方面的协会,要评他为年度创新之星。他以知天命之年出来创业,一开始网上就有一些质疑,比如年龄大了、赚够钱了等等。李开复觉得很可笑,驳斥道:“第一,我的年龄大了,才能够辅导这些青年,你找一个经验不足的,能帮助人成长吗?第二,我不缺钱,才表示我要做我有激情的事情。一个人努力工作,应该来自他的激情,而不是他的贫穷。你看创业成功的,有多少是因为太贫穷而成功的?”

    他每天工作20小时,谈到“创新工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这是Follow My ,“要有勇气跟随你的心,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李开复说:“我的每一个选择、改变,都与这三个关键词有关:创新、中国、青年。这三个关键词这次套在了一起,满足了我的愿望,应该算是完美了。”

    2000年夏天,在美读研究生的郭去疾回到北京微软中国研究院实习。李开复时任研究院院长,他准备给实习生做关于互联网未来的演讲,把提纲发给每个人。郭去疾回了邮件,说院长的观点是错误的。李开复回邮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郭去疾再次批驳。后来,李开复让秘书送了郭去疾一件t恤,并告诉他不用去听他演讲,因为他已经知道内容了。郭去疾当时认为:“他是个开放的领导,尽管是受人尊敬的院长,但认真回复一个实习生的邮件。”后来有一天,李开复在取咖啡时,郭去疾告诉他:我是那个和你辩论的Alan,说来我们还算半个四川老乡。

    郭去疾后来跟着李开复去了Google中国。2009年2月,他辞去Google中国首席战略官的职位,自主创业,做了“Lighe box(兰亭集势)”这一面向海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他的第一笔资金来自天使投资人徐小平。

    徐小平原是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在新东方上市之后他积累了一笔财富,转为做天使投资。过去五年里,他花了一千多万美元,投了三十多家公司,每笔投资也不大,小的也就一二十万美元。他投的项目包括郭去疾的兰亭集势、龚海燕的世纪佳缘、陈欧的聚美优品。

    像徐小平这样给予创业者少量投资作为启动资金的投资者被称做天使投资人。他们是创业者上路时的第一根拐杖。

    Google的创始资金是一张20万美元的支票;后来这张支票的主人、SUN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安迪·托尔斯海姆获利近三亿美元。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也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获得20万美元的梦想启动资金。

    在美国,活跃的天使投资人超过25万人。2007年,全美国天使投资总额为260亿美元,投资的创业公司总数为57000家,投资每家创业公司的平均金额为:45614美元见《美国的天使投资人》,作者查立,发表于网易科技。在中国,除了徐小平以外,著名的天使投资人还有薛蛮子、周鸿祎、雷军等人。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做的也是天使投资,但有一点区别。他希望创新工场做得更多,不仅仅是投钱。他打算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与人脉也用于这些公司。因此,创新工场是天使投资+孵化器的混合体,不仅对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的创业团队早期阶段进行投资,还为这些创业团队提供招聘、行政、公关、法务等外包服务——就像创新工场办公室里的鸟巢灯一样,一堆蛋卧在鸟巢里。按李开复的设想,创新工场所投资的项目经过三至五年的孵化后,便脱离母体。

    2009年8月,李开复拉上汪华、王晔、王肇辉规划创新工场。在李开复的家里,每天中午12点到傍晚6点四个人就开会。李开复和汪华在会上讲创新工场的模式设想。美国中经合董事长刘宇环帮李开复介绍了一些美国的投资人,李开复他们也研究了硅谷的一些模式。最后,他们达成了共识:可以凝聚一批创业者,带着一批工程师做公司。这就是创新工场的起点。

    自2009年9月创办起,到2010年9月恰好一周年的时间内,创新工场募集了10亿元的资金,12个项目,收到了10万份简历,招聘了180个工友(工友是创新工场对员工的专门称呼)。


如果您喜欢,请把《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方便以后阅读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做所有人都欢迎的事并对人生·中国首部商业领袖集体传记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