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真的认识“李嘉诚”?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长江 本章:谁真的认识“李嘉诚”?

    任何一个社会,穷人与富人,天然的就有一种距离,这个“距离”地带种着太多的东西,仰望、羡慕,嫉妒、仇恨。香港的平民对富人怀抱什么态度?我也说不清。又爱又恨?爱指的是什么?大约是觉得一提起全球华人巨富,赵钱孙李的一个一个都出现在香港,普通市民的脸上也有一部分光彩?此外富人毕竟家大业大,支撑着政府的税收,设立了各种基金,扶危救困,舍米施粥,因此总比自己的身旁左右都是一圈的穷亲戚要来得好得多。至于恨,我听一位香港的小业主曾经这样评价他们的同行大鳄:“我怎么能不恨呢?市场都让他们一家子给垄断了去了,我们这些小门小户,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

    2005年年底,我突然被通知“超级巨富”李嘉诚愿意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专访。李嘉诚在香港,甚至在全球都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人资产差不多已经达到了1500亿港币上下。那时候我对李嘉诚只有一个印象:富翁,他老人家在香港有着怎样的口碑我不清楚,因为和我毫无关系,只是听说李嘉诚连续五年基本上已经没有接受过任何一家海内外媒体的专访了,那次被评为中国首批“华人慈善家”才破例。因此我必须认真准备,看了他的书,了解了他的创业故事,整整两个星期都在琢磨着怎样采访才不至于辜负了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

    结果,见了李先生,我指着一本他的传记说:“这本书从头到尾我都看过了,书里面提到您创业时的艰难都是真的?能给我再说得详细一点吗?”李先生欠了欠身,看了一眼我手里的《李嘉诚传》,有点深浅莫测地说:“哦,这个作者,我只和她见过一面,挺聪明的。”然后就只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李嘉诚“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他的“第三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

    很多人都知道,李嘉诚此生只有二子,“第三个儿子”从何说起?当时外界不甚了解,我也只知毛皮。这个饱藏悬念的话题一直到了半年以后,李先生在他的“长江实业”年中业绩公布会上才把“老三”的想法公之于众。

    那么“李嘉诚的第三个儿子”究竟是谁?

    简单截说,就是他的“李嘉诚基金会”。

    采访进入到正题之后他告诉我:“有一段日子我夜里经常睡不着,为了‘李嘉诚基金会’的生存而犯愁。过去年轻的时候我可不是这样,要用两个闹钟有时都撞板(意为“叫不醒”)。后来有一天夜里我突然对自己说:哎呀,我傻了吗?为什么不把‘李嘉诚基金会’当成自己又多了一个孩子?这样基金会哪怕在我百年之后也不会消失,也还可以健康地发展,谁都不能从里面拿走一个铜板。”

    李嘉诚把他一生艰苦创业积攒下来的家业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固定了下来,像给两个儿子留遗产一样的留给了他的这个第三个“儿子”,这就是他要接受采访,声情并茂,最想让我知道的事情。当时我并不理解,还是按照我的采访设计在向他提问:李嘉诚基金会自从1980年成立以来,您已经给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没钱看病和没钱读书的人捐了几十上百个亿,“为什么重点要放在教育和医疗上?”李先生立刻打断了我,不是我的问话内容不对,而是我使用的词,“捐”,他不喜欢。他说:“别说‘捐’,我不愿意用这个字眼,因为你说‘捐’了,别人就有个‘受’的问题,这个‘受’让人不好过。”

    捐钱不让说“捐”?

    捐钱的人还要顾虑收钱的人的心里感受?

    说老实话,我活了小半辈子,穷日子过去过了很多年,但是对“富人”,这还是第一回真诚地敬仰。

    不管香港社会对李嘉诚或李嘉诚所代表着的所有的香港“富人”怀有怎样复杂的情感,我在采访完李先生之后,开始对“富人”另有期待,至少感到“好心”的富人在一个社会真是越多越好。

    在采访中李先生告诉我,他这一生“最看不得病人或残疾人对自己的人生产生绝望”,他对我说:“富贵富贵,富而不贵不是真正的富贵。有些人一生有的是钱,但是别人并没有从他那里得到过任何的帮助,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

    头一天下午,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谈他12岁被迫辍学,为避战乱不得不逃难来到香港,到社会上去谋生;谈他父亲年轻时得了肺病,没钱治疗,早早的就在他的眼前绝望地死去。所以李先生才肯把钱拿出来,大笔大笔地投放到学校和医院。其中“宁养事业”是我们谈话谈得最详细的一项新鲜事业——李嘉诚看到目前医疗技术还解决不了“癌症”的问题,他的朋友,然后是更多的人,到了癌症的晚期,疼痛难忍、痛苦万分,李先生就说他都要流泪。所以他提出要在中国建立一片“宁养医院”,实施“宁养服务”(也不许叫临终服务),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尽可能多的病人最后能“走”得好一些,让健康的、活着的人能对他们尽一点普通的关爱……

    第二天下午,李先生意犹未尽,又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他一遍遍再强调:他一个人的能力毕竟太小,他希望能够唤起更多的志同道合者,让中国更富强一些,让中国人生活得再好一些。老人甚至语重心长:“长江啊,你不知道,在教育和医疗这两件事上,如果有人能和我一起,达到我想做事的目的,我出钱,他出名;我在后,他在前,我都愿意。而且如果为了能给更多有需要的人多一些帮助,你让我给这个人下跪我都干。但是在生意方面,即使能够赚再大的数目,为了这个,谁让我折腰,我可是未必就肯……”

    谁“真的”认识“李嘉诚”?

    “富与贵”的哲学是不是所有香港的“富人”都懂?

    据说,香港每个月仅在市面上出现的《李嘉诚传》不知道作者用的是真名还是假名,就多达二十几种,大部分“作者”根本就没有和李先生见过面,更不要说和李先生坐下来倾心交谈,志趣相投,但是书照出,稿费照赚!

    曾经,有位外国朋友向李先生透露:“我在机场又看到了一本有人写你的新《传》,这件事你知道吗?”

    李先生哭笑不得。

    随后他的手下向我形容:“老外说:‘不知道?那你为什么不去法庭投诉?不走司法程序?’”

    “走司法程序?”走得过来吗?有时间走吗?

    不走还好,李先生一告,作者的名声肯定会“大噪”。人家没准儿正等着,正巴不得和李嘉诚打官司呢!

    老外听完,不可思议地只有耸肩、摇头……


如果您喜欢,请把《晚来香港一百年》,方便以后阅读晚来香港一百年谁真的认识“李嘉诚”?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晚来香港一百年谁真的认识“李嘉诚”?并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