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才“富”了30年?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长江 本章:香港才“富”了30年?

    已经是我到香港后有了一段日子,一天和一位朋友闲谈,谈到香港的有钱人,想起自己30年前曾经有过一个挺可爱也挺可怜的童年,就娓娓道来:1973,当时内地还很穷,那一年的夏天,母亲给了我十块钱,因为我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看中了一件湖蓝色的的确良衬衫,好喜欢好喜欢,于是就死死地把十块钱攥在手里,其中,坐车花去了一毛(长安街上的大1路),湖蓝色的的确良衬衫花去了九块八,买完了再坐车回来又是一毛,到了家,手里的十块钱刚好花完,刚好够用——花样年华没有几个傍晚心里是如此的阳光灿烂,而那以后的整个夏天,我就这么一件好衣服,除了关键时刻都不舍得穿。

    听完“故事”,我以为我的香港朋友肯定会睁大了双眼,不肯相信如今的我好赖也是一个挺富态的职业妇女,怎么过去还曾有过这般难堪的经历?一个人,整个夏天,只有一件喜爱的衣服?十块钱就让一个年轻女孩儿高兴得原谅了生活的拮据与苦涩?然而我的这位同龄之友听完了我的经历,半天都没言声,脸上一点“吃惊”的样子都没有。过了一会儿他告诉我:其实不瞒你说,我小的时候也和你一样,家里也很穷,记得已经是在上高小,父母好不容易才挤出了一点点的闲钱,给我买了一双白色的球鞋,当时我也是好喜欢好喜欢,平日都舍不得上脚,有天夜晚回家得走很长的路,怕把鞋磨坏了,干脆悄悄脱下,打着赤脚靠墙跟儿走在路上——

    “是吗?”这下轮到我牛眼圆瞪了:“你小时候家里的生活也不富裕?香港六七十年代,不,在我的印象里,香港人不是早就比内地人有钱,这种情况难道不是历来如此,不是……”

    “当然不是,”朋友把话截了过去:“香港人30年前也很穷,家家户户,我说的可不光是普通老百姓。香港社会真正的富裕,其实也就只有30年,难道你不知道?李嘉诚、包玉刚,即使是这些大佬,‘发迹’的时间也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以后?

    香港也才富了30年?

    30年前,或者干脆从头说起,英国人自1841年占领了香港,那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大海,大海边,赤裸裸的只有二百多个小岛。直到1937年上海沦陷,许多有钱人赶着子女往香港跑,那时候上海人来到香港只是为了避难,十个有九个都不愿意来,为什么?香港穷,穷得和当时的上海比要差上好大一截子!

    2004年我到香港后,曾经从一位当地的学者手里借来了两本画册,至今都想“赖账”,都不想还。这两本画册是199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香港《民生苦乐》和《社会掠影》,收录了摄影师钟文略老先生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捕捉和收藏的“香港的过去”的200多张历史老照片。在一片纯粹的“黑白”世界里,我认识了很多大街小巷的“生意人”,这些人有“代笔”、“算命”、“补鞋”、“洗衣”、“剪纸”、“驳船”、“包伙食”、“人力车”、“散工苦力”等等,形形色色地整日守候在香港早年贫穷、落后的街头。这些照片让人不得不相信,几十年前香港也和旧中国的每一座城市一样,苦难始终是老百姓生活的主旋律。比如铜锣湾,如今在香港是多么有名气的商业区,它和中环、尖沙咀、旺角形成了四处主要的购物天地,无论何时那里都人满为患。然而说出来谁会相信?大闹市铜锣湾的“励德飾”,20世纪60年代初还到处都是一排排依山搭建的小“木屋”,谁能想到毗邻铜锣湾的“跑马地”,如今人们经常说的所谓的“高尚住宅区”,其中我们住的有名的“成和道”,早年间还是一条从山上汩汩往下淌黄水的“黄泥涌”?

    今天,“黄泥涌”依然是一条马路的名字,从“跑马地”南北穿过,一直会通往港岛最繁华的处处所在……


如果您喜欢,请把《晚来香港一百年》,方便以后阅读晚来香港一百年香港才“富”了30年?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晚来香港一百年香港才“富”了30年?并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