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加道”意味着什么?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长江 本章:“白加道”意味着什么?

    长期以来,内地人一想到香港就觉得那是个富人“扎堆儿”的地方,不错,中国改革开发之初,国家刚喊出发展经济、引进外资,很多人脑袋里就把“港资”当成了“外资”,算计着谁最有可能迅速地来到内地投资办厂,第一批的期待就是香港富商。

    香港有富人,尽管这些富人不一定都是商人,但是富人之富,过的日子一点也不比外国的大亨差;洋房、洋车享用不尽,美元、港纸花用不完。有人喜爱游艇,几百万、上千万地买下一艘不算稀奇,且不说基本上没有时间开到大海上去尽情撒欢儿,就是平日找一片避风的海湾存放,每月的费用我一年的工资都挣不出。然而,香港也有穷人,这样的概念我是看到“派米”以后才非常明确地得出。香港的“穷人”与“富人”虽然生活得各不相干,但是“穷与富”在这里,那是一片复杂的天地,融合着无情的现实主义和无限的抽象哲学——

    在香港,富人居住的地方我去过一些,比如港岛的“半山豪宅”、九龙的“嘉道理道”,但是金字塔顶尖级的富豪一般都喜欢“深水湾”、“浅水湾”、“大浪湾”,那些地方到目前为止,我去过,但总没捞着机会被人请去做过客,在“豪宅”里享受一晚。

    2005年4月,网络媒体图文并茂地“曝光”了香港的“十大豪宅”,排名第一的就是“港岛大浪湾道10号”,当时市场估价标明7个亿……最后一名:“浅水湾道16号”,市值也在1.5亿港币以上。而“太平山顶”,那不仅是香港的一片旅游胜地,有“凌霄阁”、有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如果天气晴朗,游人站在“观景台”仔细地往下张望,香港,包括整个维多利亚港湾的迷人日景或夜景就会尽收眼底,但是内地人未必都知道,这块风光无限好的“山顶”地带也是富人建造顶级“豪宅”的最热之地。

    2005年11月1日,香港许多报纸都登出了这样的报道《白加道美景洋房——与特首为邻》,文中提到的“白加道”就在山顶,长期以来一直是商贾、领事、权贵们争相竞富与竞派儿的地方,即将招租的“白加道”2号总共拥有11座豪宅,最大的屋顶高度恰恰与香港的地标式建筑——“中银大厦”同处一条水平线。

    当天晚上,我老公下班回家,我说“今天的报纸我看到了,你说的那件事还真是真的”。我和先生议论的“那件事”就是“白加道”2号即将出租的旧有传闻,因为11座豪宅的房东不是别人,正是我先生供职的那间公司,两天前他就跟我悄悄地透露过这个消息,那口气简直骄傲得不行:“你猜我们每个月的租金是多少?一平方米700块!那11套房子面积一般都在400到470不等,谁要是住上一个月,房租起码要30万,还不算每月的管理费!”

    老天爷,这样“高级”的房子老百姓想都别想,就是香港的中产阶层听了也得且嘬一阵子牙花子!

    可是“这么高的房租有人愿意租吗?有人住得起吗”?记得当时我非常怀疑。

    先生听完却一撇大嘴:“哼,你还担心没人租?租不起?告诉你吧,现在早被租完了,一套也没剩,30万!这下我们公司可要创下香港豪宅月租的‘天价’!”

    2005年11月之前,香港新任特首曾荫权还没有搬到礼宾府(特首官邸,当时尚在装修),还就住在“白加道”15号原来他任政务司司长时的宅子里,而同一条道上的3号住的是美国领事馆的总领事,再往前回忆:1999年有人买下“白加道”12号两层英式大宅,花了1.2亿;2000年有人买下22号,花了1.46亿;而2005年“白加道”2号11座豪宅,房主仅进行装修,基本投资就已经花出去了1亿多。

    香港富人真富,住的房子莫非要追赶旧日皇朝的王府?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香港富人再富,即使个个都住“王府”,那里面的设施再羡煞凡人,于我,最多的意义也就是一次次地“望洋兴叹”;而来到香港,自从我知道了香港有穷人,穷人居住的条件怎么样?穷人的房子都在哪里?那一片平民的世界倒是更吸引我,更让我牵肠挂肚地想去寻找。


如果您喜欢,请把《晚来香港一百年》,方便以后阅读晚来香港一百年“白加道”意味着什么?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白加道”意味着什么?并对晚来香港一百年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