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在人们看来,活人与死人是界限分明、极难混淆的。但如果要一个人说明何为活人,何为死人,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明确回答。古往今来,人们几乎一直把心看作“神明之府”、“君主之官”,把心脏视为身体的中心,是它主宰人的一切,汉语中“心心相印”、“心中有数”、“心领神会”等成语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从古代至本世纪的60年代,人们一直把心脏停止跳动——心死作为死亡的标志。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科学的长足发展,死亡的心死标准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出现了许多无法回答的问题,受到时代的挑战。60年代,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80年代,人工心脏也进入临床应用阶段。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000多人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或使用人工心脏,最长的已存活12年。这说明,心死并不等于人死。瑞典有一位名叫雷弗•斯登堡的企业主被税务所指控长时间不交税,因而被法庭传讯。但他却振振有辞地援引一条国家法令说:“当一个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以后,这个人即被认为已经死亡,死人是不纳税的。而我的心脏已停跳快一年了,我是借助于人工心脏生活的,所以,当然不在纳税人之列。”据说,目前律师和法院还在就此案件进行辩论。

    1968年,国际医学科学组织委员会把死亡规定为:对环境失去一切反应,完全没有反射和肌肉张力,停止自发呼吸,动脉压陡降和脑电图平直。这是一种脑死亡标准。以此而论,斯登堡先生是活人,而不应算作死人。看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死亡”这一概念的含义及适用的范围。

    概念的含义及适用的范围就是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然界中有高山、大河、飞禽、走兽,社会中有学校、法庭、流通、交换,思维中有感觉、知觉、概念、判断,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为什么能够区分开来呢?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即特有属性。如有翼、卵生、体温恒定、嘴内无齿等是禽的特有属性,而哺乳、四腿、全身生毛等则是兽的特有属性。禽之不同于兽,兽之区别于禽,就是因为它们的特有属性不同。死亡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规定,但也有其特有属性,在60年代前,其特有属性即区别于生的特点就是心脏停止跳动。对事物特有属性的反映就是概念,如“禽”、“兽”、“死亡”等。而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即它的含义。以有机物为食料、有神经、有感觉、能运动是动物的特有属性,没有这种属性,动物就不成其为动物,这种属性反映在“动物”这一概念中则成为“动物”的内涵,亦即“动物”概念的含义。而“死亡”这一概念在60年代前后有不同的含义。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特有属性即事物区别点的把握,因而,它反映的是事物的质。概念的外延则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即概念所适用的对象,它把握的是事物的量。如“禽”这一概念就适用于所有的鸡、燕、雀、鹰等等;“死亡”的外延则指古今中外男人的死亡、女人的死亡、成年人的死亡、未成年人的夭亡等。

    明确概念实际上就是明确其内涵与外延。如果对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楚就贸然使用,必然会产生混乱和笑话。如斯登堡拒绝交税之所以引起辩论,就是由于在新的条件下,“死亡”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变得模糊不清。

    传说某军阀生性粗鲁,没有文化,但又爱卖弄字眼。一次,上头来了个长官巡视工作,并要给他的部下训话。他拉长声调对部下说:“弟兄们,现在请大官僚某某给我们训话!”众人大哗。这个长官用手捅捅他小声说:“不要叫官僚。”他反而更加大声音说:“不要谦虚,大官僚就是大官僚嘛!”众人哄笑。又有一次,他到某大学视察,做报告时他这样说:“今天来的人很茂盛,鄙人实在很感冒,你们都是大学生,懂得七八国的英文,我不懂这些,今天真是鹤立鸡群了。”学生大笑。

    本来他想奉承那位长官,但却混淆了“官僚”与“长官”;原想卖弄一下学问,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官僚”的含义指脱离实际,脱离老百姓,只知发号施令、鱼肉人民的官员,其外延则指各式各样的官僚,它是贬义的,不能用来称赞。“茂盛”指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它只适用于植物,不能用于人。这位军阀不懂装懂,乱用概念,因而贻人笑料。

    -----------------------


如果您喜欢,请把《逻辑漫谈》,方便以后阅读逻辑漫谈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逻辑漫谈二、活人与死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逻辑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