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拥”运动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李志民 本章:“双拥”运动

    一九四四年二月军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荣获北岳区“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的消息传遍晋察冀边区,在四分区特别是戎冠秀的家乡平山县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们地委、分区和专署抓住这一时机,在全区广泛开展了“学习戎冠秀运动”,以此推动全区的对敌斗争、大生产运动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项工作,掀起一个争当战斗英雄、劳动英雄和拥军、爱民模范的革命竞赛热潮。

    戎冠秀回到家乡平山县下盘松村之后,立即把在英模会上“争当劳动英雄”的誓言变为实际行动。下盘松村是一个地处偏僻山沟的小山村,全村只有一百多口人,男女劳动力仅四十几人,过去因区、乡干部不常去,村干部对生产不够重视,群众生活也比较困难。戎冠秀就向村干部传达群英会的精神,从抓拨工互助入手,发动群众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她一家带头开荒二十亩五分地,超过计划一倍多;她原只有养羊一头、猪一头,这一年增加养羊七头、猪三头、牛一头;全年打粮二十四石五斗,比前一年多打九石九斗;收成蔬菜七千三百九十斤,超过前一年五千五百三十斤。一九四三年她家还差三个月粮食,一九四四年除吃用和还清一百斤借粮外,有余粮二石多。为了表示对党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她筛选最好的粮食交公粮;她家应交公粮六十斤,她超额交了九十斤。在戎冠秀带动下,全村开荒七十九亩,比上一年多打粮食一百零五石,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变了样。

    戎冠秀继续发扬热爱于弟兵的精神。下盘松村是二、四分区的交通要道,子弟兵过往的人很多,大家每过这个村都要到“母亲”家里看一看。她象对亲人一样留过路的子弟兵唱水、吃饭、住宿。她家离交通站仅一百来步,春天时她生一场病,腿脚无力,要歇四次才能走到,但她仍顽强地一手拄着棍子、一手扶着女儿荣花去看望躺在担架上的伤病员,把她娘捎给她的凉粉、麻酱都给病号吃。有一天,二分区一个病号经过她家,想吃碗青菜挂面,她便找人去买了半斤挂面,还上邻居要了点青菜做给病号吃。她还经常带领妇女给军属拾粪、推碾、抬水、做针线活,还给军属割了三千三百多斤草压绿肥。十一月二十一日,平山县召开群英会,到会一百零九名代表一致评选戎冠秀为“劳动英雄”,并选举她出席边区第二届群英会。

    我们及时在报刊及各种会议上宣扬戎冠秀的新事迹,把学习戎冠秀运动逐步引向深入。灵寿县二区把学习戎冠秀运动与压绿肥突击月的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劳动竞赛。该区郭金枝领导的拨工组六个人,八月份一个月就压绿肥一万斤,还开荒两亩;张家庄妇救会干部郑守贵领导的拨工组十八个妇女共割草一万九千多斤,还帮军属割草九百斤,她一人就割草二千二百斤。平山县的干部和妇女把戎冠秀作为一面前进的旗帜,下卸甲村妇救会干部、劳动英雄康永馥组织五名妇女参加的拨工组,每天一清早就学习戎冠秀打钟,催人早起下地干活,她的拨工组起早贪黑开荒八亩多,还帮助军属割麦拔麦、背柴火,仅她一人就背了七百多斤;她还领导村剧团组成了慰问组和洗衣组,带着鸡蛋和亲手做的布鞋等慰劳品到外村慰问子弟兵伤病员;元坑村妇女拨工组七个人,集体开荒六亩,把收成的粮食卖掉,买鸡蛋、挂面等慰劳品慰问过路的伤病员。

    学习戎冠秀运动使全区的拥军优属工作开展得更好。各地通过妇救会、妇女夜校、拨工组、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并通过秧歌队、村剧团表演“戎冠秀的故事”,演唱“戎冠秀小调”,大力宣传戎冠秀的事迹,涌现了许多拥军优属的典型。行唐县青年妇女陈贵琴见伤员路过她家,便主动腾出比较暖和的屋子让伤员住,把自己的棉被给伤员盖,亲自端水盛饭,给伤员洗衣服,对伤员照顾十分周到。该县五区封锁沟外一个妇女,过去很不乐意留子弟兵和游击队住宿,生怕受牵连,听了戎冠秀的故事后,晚上部队来叩门不再假装睡着了,很快开门接待。平山县回舍区妇女、拥军模范工廷云的事迹更为感人。她家住在游击区,敌伪统制很严,但她仍不畏惧,自从平山来了八路军,她就一直为掩护过往的子弟兵和干部而操劳,历经许多艰险,想方设法保证他们的安全。开展学习戎冠秀运动后,她更加积极主动,仅一九四四年一年,在她家休养过的伤病员就达九十二名,许多战士感动他说:“王廷云大娘就象自己的母亲一样,看护得非常好!”

    一九四四年秋收之后,戎冠秀带头在本村兴办冬学,群众推举她担任校长,带领全村妇女学习文化,并通过冬学开展文艺活动,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地委、分区及时总结、宣扬戎冠秀的经验,在全区掀起创办冬学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的热潮。平山县十二区东岗南村妇女在劳动英雄曹秀花带领下,把拨工组变成识字组,利用工余时间读报、识字。她们组织的村剧团把敌人一九四三年秋季“大扫荡”中残杀东、西岗南村一百多无辜群众的罪行,编成话剧《岗南惨案》在本村和平山县许多村庄巡回演出,揭露日本强盗的滔天罪行,燃起群众心中复仇的怒火,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个剧团还配合大生产运动演出由劳动英雄曹秀花自己扮演自己的秧歌剧《曹秀花拨工组》等好节目,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据平山县七个区的统计,有识字班二千零二十七个,学员一万零三百人,“宣读班”(即读报、学文化的夜校)三百六十七个,学员一万四千余人;行唐县六个区的统计,有识字组一千五百六十五个,学员一万二千九百余人,成年人普遍识字一二百个。

    同时,平山县还组织了一百零二个村剧团,一百三十八支“霸王鞭”队,占三分之二的村庄有文化娱乐组织,剧团结合中心任务自编自演《征收公粮》、《冬学》、《岗南惨案》等节目,宣扬英雄模范事迹的节目《曹秀花》、《康永馥》等,都是自己演自己,真人演真事,这是一个创造,很受群众欢迎。此外,分区“火线剧团”到各部队驻地巡回演出《血泪仇》后,反映十分强烈,有的村剧团也学习排演了《血泪仇》和《兄妹开荒》等节目,对群众进行教育。

    随着“学习戎冠秀运动”的深入开展,各地掀起了争当英雄模范的革命竞赛热潮,老英雄创造了新事迹,新的英模也不断涌现。平山民兵爆炸英雄贾玉过去打仗很英勇,就是看不起种田,不愿下地干农活,参加边区群英会回来以后,立即召集家庭会议,检讨自己不重视生产的缺点,订下了全家的生产计划,带头积极劳动,结果秋收时收获粮食二十四石,比上一年多打了六石粮食,全家够吃够用,消除了家庭对他的不满情绪。他不仅带领民兵奋勇作战,逼退敌人堡垒,而且还积极组织拨工,改造了两个全村出名的懒汉。过去全村交公粮要拖半个月,这年秋收后仅三天就完成了征粮任务,而且保证公粮没沙、没糠、没烂米,因而再次当选为战斗英雄,并出席边区第二届群英会。平山县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召开全县群英会,出席大会的英模代表有一百零九人,会上评选出平山县英雄模范十六人,其中除贾玉外,还有张吉、康二样、李黑黑战斗英雄三名,戎冠秀、康永馥、谷正刚等劳动英雄七人(内妇女四人),还有拥军模范王廷云、运输英雄李正安等英模人物五人,可谓英雄辈出。

    一九四四年十月,中共行唐县委结合学习戎冠秀运动还开展了“学习康福山运动”。康福山是个荣誉军人,他在抗战初期参加八路军,当机枪射手,在“百团大战”的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连队被敌人包围,在突围时,他为保卫机枪,脚部负伤致残,被评为战斗模范,复员回家。他家住在游击区,敌人常来袭扰,他便组织民兵游击队,活动在封锁线内外,穿插于敌点碉之间,夺取敌人的武器武装自己,曾在一个月内活捉汉奸和伪军警十三人,威震敌胆。他参加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回村后,为保卫群众生产,每天都派岗哨监视敌人,农忙时,几天几夜都在第一线上。他还提出“一手拿枪,一手拿镰刀”的口号,把射击组变成包工组,收割敌炮楼下的庄稼,派爆破组帮军属割庄稼,并负责打、晒、收藏。他们还利用农闲搞运输,筹足民兵战粮,免除群众负担。他很重视对游击队员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有两个同志被捕后忠贞不屈,英勇就义;还有一个队员被敌人关进大牢,受尽毒刑也不屈服。在行唐县群英会上,康福山再次被选为“战斗英雄”,出席边区第二届群英会;行唐县委召开武装工作会议,号召全县民兵向康福山学习。

    人民热爱子弟兵,子弟兵更是以实际行动报答人民。我们分区部队除了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保护群众耕种、收割,参加抗灾救灾活动外,把英勇战斗、保卫边区作为拥政爱民的神圣职责,作为学习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的实际行动。“胜利”部三连六班长、优秀党员张福友在袭击敌东洋堡垒和晋同堡垒时,曾带领全班冲锋在前,缴获十支步枪、一支冲锋枪,活捉伪中队长一名,立下战功。

    在五月二十九日的乾家庄伏击战中,他又带领全班向二十多个日、伪军组成的混合队伍冲去,把敌人压在一条小山沟里,正当他向这股敌人猛烈扫射时,左边山头上另一股敌人用机枪火力支援山沟里的敌人,张福友头部、背部三处负伤,鲜血染红了上衣,但他为了配合兄弟部队迅速消灭敌人,他不顾伤痛,不怕流血,带领全班立即转身冲上左边山头,击毙两个伪军,重伤伪中队长,消灭了这个火力点,缴获了一挺机枪和六个满载给养的驮子,解救了二十多个民夫。

    战斗英雄、生产模范、行唐支队小队长胡凤刚的事迹更为感人,在一九四四年三月间第一次沟里伏击战时,敌我双方激战方酣,中队长和战士刘刚挂了花,胡凤刚不顾个人安危,把他们一个个背到安全地区隐蔽,自己的下颚和手臂两处负伤也不吭声,继续指挥小队向敌人冲击,和兄弟部队一起消灭了六十多个敌人,被评为战斗英雄。战斗结束后,他被送到医院养伤,稍能活动,便参加木工生产,并帮助群众修盖房屋,又被评为生产模范。

    五月二日,胡凤刚伤愈归队不久,立即参加追击日、伪军讨伐队的战斗。那天中午,日、伪军讨伐队一百二十多人刚到岳霍口,我们唐支队即赶上敌人,胡凤刚奉命与敌人争夺山头,他带领小队奋勇冲锋,抢先夺下高地,连续打退敌人几次反扑,大量杀伤敌人。这时,他不幸腰腹中弹,鲜血顺着伤口往外流,他怕影响战士情绪,忙扎紧腰带,忍痛不吱声,坚持战斗直到胜利,同志们才发觉他负了重伤,把他抬送医院。我得知这个情况,很受感动,因为我们分区机关驻在平山柏林村,离行唐有一百多里,不能亲自去慰问,便派“火线剧团”团长冯征和宣传干事胡炳堂、王涛带着剧团前往行唐支队进行慰问,并亲笔以分区首长的名义给胡凤刚写了一封慰问信,请他们到医院去看望胡凤刚。

    我在信中写道:“最近,三十团和行唐支队打了许多漂亮仗,也涌现了不少的战斗模范,这和你英勇果敢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你两次挂花、积极生产的精神更感动了分区每一个人,大家都要向你学习。你能早好一天,我们就少惦记一天,今特派冯征同志前去看你,希望你安心疗养,珍重自己,早日康复。党对你寄托着重大的希望!”胡凤刚听读信后非常激动,他请冯征同志转达他的谢意,并表示说:“我伤口的子弹头虽然还没有取出来,但不要紧,请大家不要惦念,我伤好以后,一定用实际行动回答各位首长和同志们的关心!”

    《子弟兵报》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七日刊登了胡凤刚的事迹和分区首长给他的信,在全区部队中产生了很大反响,纷纷表示要向胡凤刚学习,争当战斗英雄。


如果您喜欢,请把《李志民回忆录》,方便以后阅读李志民回忆录“双拥”运动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李志民回忆录“双拥”运动并对李志民回忆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