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纸牌中的旋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五、纸牌中的旋律

    在彼得堡大学的一间办公室里,人们经常看到一个人独自地玩着一副“扑克牌”。他一玩就是一整天,却从不感到乏味。只见他把这些纸牌在桌子上搬过来搬过去地摆弄个不停,一会儿竖着排成一列,一会儿横着排成一行;有时眉头紧锁,有时笑逐颜开。大家对这个人的古怪行为感到莫名其妙。这个人就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1834-1907)。那么,他为什么不安心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反倒悠然自得地玩起纸牌来呢?原来,他正通过玩“扑克牌”来寻找化学元素之间的规律呢!自从玻意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以后,科学家们就开始了寻找新元素的“马拉松”战役,大自然中的元素接二连三的被发现。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已发现的元素竟然达到了60多种。各种元素的性质千差万别、异彩纷呈。它们有的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有的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有的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有的柔软或坚硬,有的轻或重。简直像一片杂树丛生的密林。

    自然界到底有多少种元素?元素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循呢?人们先后提出了几十种不同的方案,但却仅仅取得了局部的成功。1865年,英国青年化学家纽兰兹按照原子量递增顺序的排列化学元素,发现每隔八个元素就有重复的性质出现,因为这和音乐上的八音度相似,所以称为“八音律”。这个“八音律”已经接近元素周期律,但在这首乐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音符。1866年,当他在英国化学学会上提出了“八音律”的见解时,不但没有受到欢迎,反而引起了哄堂大笑。一位大人物还当场讽刺他说:“你怎么不按元素字母的顺序排列呢?这样可能会得到更精彩的符合!”

    门捷列夫总结了许多化学家的经验教训后,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扑克牌游戏”。他用厚纸板做了60多张方形卡片,然后把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基本性质等分别写在一张张卡片上。从此,门捷列夫就独自玩起了扑克牌。

    门捷列夫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排列方法,最后他把注意力放在原子量上。扑克牌有一种玩法,就是先按同花分开,再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列起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似乎也有类似的特征。他按照原子量的顺序,把元素分成不同的组别,结果发现上下排元素的化学性质很相似。

    门捷列夫经过了20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把杂乱无章的音符谱成了优美的旋律。在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序列中,一些元素的性质周期性地重复着另一些元素的性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门捷列夫把这个规律称为“元素周期律”。

    但是,门捷列夫在他的元素周期表上也发现了许多异常的情况。经过认真的思考,他认为这是由于某些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元素在捣鬼。这样,他就给这些未知元素在表上留出了11个空格,并预言了它们的原子量、主要性质和寻找途径。

    然而在当时,门捷列夫的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俄国化学权威们嘲笑他不务正业。有些人竟挖苦他说:“化学是研究业已存在的物质的,它的研究结果是真实的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他却研究鬼怪——世界上不存在的元素,想象出它的性质和特征。这不是化学,而是魔术!”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定名为“镓”。他公布了镓的原子量和比重等各种性质。不久,他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信上说:“您发现的镓,就是我预言过的‘类铝’,它的原子量接近68,比重应该是5.9上下,而不是您说的4.7。请您重新测定一下,也许您那块物质还不够纯。”署名是彼得堡大学教授门捷列夫。布瓦博德朗很不愉快,因为在当时,世界上只有他的实验室里有镓。但他还是以严肃的科学态度仔细地提纯了镓,重新测定了镓的比重,他惊异地发现,门捷列夫说的话是正确的。

    元素周期律被证实了,这件事立刻轰动了科学界。这样,镓也就成了最后一个被偶然发现的元素。从此,化学家们就可以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去探索,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凭侥幸工作了。到1940年,发现了砹之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的11个空格就全部填满了。据说,有人问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是不是他在梦中发现的。门捷列夫听后哈哈大笑,说:“哪有这么简单的事呢!这个课题整整折磨了我20年之久啊!”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打破了“元素各自为政”的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证明了组成物质各元素的高度统一性,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恩格斯对门捷列夫的成就作了高度评价: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


如果您喜欢,请把《自然观纵横谈》,方便以后阅读自然观纵横谈五、纸牌中的旋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自然观纵横谈五、纸牌中的旋律并对自然观纵横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