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九死一生的“老虎”——徐海东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卜松林李向平 本章:第八章 九死一生的“老虎”——徐海东

    一颗脑袋十万大洋,“徐老虎”威名远扬

    一面“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一支约3000人的队伍前面。这是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告别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历史记载了他们出发的时刻:1934年11月16日夜晚。

    此刻,中央红军已突破敌人的第三道封锁线,正在寻机渡过湘江。同样,红二十五军也正面临国民党三路大军的围追堵截,处境艰难。

    敌人的飞机在上空盘旋。突然,机舱打开,抛下一堆堆传单,似雪花般飘落而下。

    “慢着,让我看看!”手枪排的一位战士捡起一份传单,一看肺都快气炸了,刚想撕碎它,耳边传来副军长徐海东的声音。

    徐海东长着一副圆圆的娃娃脸,看上去像个儒雅的书生,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可就是他,打起仗来如猛虎下山,使敌人闻风丧胆。一次,敌“追剿”部队占领了一个村庄,威逼乡亲们供出谁是“共匪”,谁是“党婆”。

    突然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徐老虎’来了!”敌人顿时丢了魂似地撒腿就跑,乡亲们乘机溜之大吉。类似的传说在大别山一带可谓家喻户晓。

    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徐海东的眼帘:凡击毙徐海东者,赏大洋十万!

    徐海东轻蔑地一笑,自言自语道:“我的脑袋就值10万大洋?你们出价也太低了!不过,这10万大洋也不好拿哟,我这人命大,子弹见了我会拐弯的。”“怎么没给我开个价?真不够意思!”军政委吴焕先似乎有些不满意,嗔怪他说。“那是你老兄比我值钱,他们怕开出价来付不起呀!”徐海东朝吴政委身上打了一拳,乐呵呵他说。

    后来在陕北,敌人又撒过这样的传单,不过没有单独列名,而是把徐海东和彭德怀并列在一起,出价仍是一人“大洋十万”。本来就名气不小的徐海东,这样就更加威名远扬,以致埃德加·斯诺先生在他的名著《西行漫记》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的了……”

    一根棍子打救200人,徐海东却还自责

    长征开始一段时间,徐海东一直打头阵,指挥前卫团左冲右突,曾连续几天没睡觉,眼睛都熬红了。新上任的军长程子华劝他注意休息,他不听,就和政委吴焕先商量好,把他从前卫改为后卫。

    “我一打仗就眼红,没事的,还是让我继续开路在前吧。”徐海东恳求道。但军长、政委下了命令,他只好服从。

    当后卫不必担心走错路线,打仗也少,徐海东骑在马背上边打盹边行军,总算休息了一会。

    这时,下起了瓢泼大雨。红军战士的衣服湿淋淋的,风一吹,凉得钻心。

    有的想快跑让身体发热,但没跑几步便滑倒在地,泥浆沾了一身。徐海东翻身下马,将马牵到一位跌倒的红军战士跟前,扶他上马。那战士一把推开他的手,带着执拗而又有点稚气的口吻说:“军长,你说过‘轻伤不下火线’,我跌倒照样行军,不用骑马!”说完便追赶队伍去了。望着小战士远去的背影,徐海东轻轻他说了声:“好样的,有种!”好不容易走到一个村庄,前面传来“原地休息”的口令。灶上的火刚点着,又响起了一阵哨音,通知“继续前进”。徐海东马上意识到,一定遇上了紧急的敌情,行动一定要快。他挥起拄着的棍子,大声呼叫部队集合上路。

    也许战士们太疲劳了,一坐下就睡得呼呼的,就连后卫团的团长、政委也没听见集合的哨音。徐海东怒气冲冲,挨家挨户去叫,挥起棍子就打……

    那个雨夜,被徐海东用棍子打醒上路的指战员不下200人。就在他们刚离开村庄不久,敌“追剿”部队接踵而至,真是好险哪!许多年过去了,一些挨过徐海东棍子的同志仍动情他说:“幸亏他一顿棍子打醒了我们,要不睡着了叫敌人抓去杀了,死得就冤啰!”可是,徐海东一路上却在不断地责备自己:“你怎么‘老毛病’又犯了!打人怎么可以呢?要是把战士打伤了,你可怎么向他的父老乡亲交代?”他举起棍子打了自己一下,又一下把它甩在路旁。

    一颗子弹穿过眼底,徐海东九死一生

    经过独树镇激战,红二十五军进入了伏牛山区。连续20多天的行军、打仗,指战员都疲惫不堪。但是,由于敌人早已在伏牛山这块历史上兵家多次争夺的战略要地设下重防,尾追的敌军又日益逼近,徐海东和红二十五军的其他领导一致决定,沿伏牛山北麓,向陕南进军。

    1934年12月10日上午,徐海东等赴陕南的雒南县庾家河参加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会,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立新苏区的问题。会议正进行中,突然外面枪声大作。对枪声特别敏感的徐海东第一个冲出屋外,迎面跑来一位警卫员,气喘吁吁地报告:“敌人上来了!”原来,敌第六十师从鸡头方向突袭而来。设在庾家河东山坳口的警卫排哨,因过度疲劳打起了瞌睡,直到敌人冲到跟前才发觉。这时,敌已抢占有利地形,向红军猛扑过来。

    会议立即中止。红二十五军领导迅即跑向一线阵地,徐海东大吼一声:“二二三团,跟我上!”率领这支以勇猛顽强著称的部队,杀向至关重要的制高点——东山坳口。

    一阵机关枪扫射,紧接着一排手榴弹轰响。徐海东一手拿着驳壳枪,一手挥舞披着红绸的大刀,冲在最前面。红军战士一个个都像小老虎,紧随其后,无所畏惧地向敌人阵地冲去。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经过反复争夺,东山坳口又回到了红军的手中。

    这时,我二二四团和二二五团也抢占了坳口南北两侧高地。敌人进行疯狂的反扑,全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吹响冲锋号,把敌人压下去!”徐海东命令道。啼亮的军号刚吹响,一颗手榴弹在司号员身边炸响了,弹片削掉了他的下颏,他咬着牙向敌人回掷了十几颗手榴弹,直到壮烈牺牲。

    徐海东像一头发怒的雄狮,跃出阵地,大喊“跟我冲”,率先向敌群冲去。一梭子弹向他射来,其中一颗穿透他的左眼底,又从颈后飞出,顿时血流如注。他用手捂住左眼,还想坚持战斗,但一阵眩晕,倒在了地上……这是徐海东第九次负伤。以前每一次,他都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又生龙活虎地重返战场;但这一次伤得比以往几次都重,连续4天4夜昏迷不醒。

    第五天,他在同志们的呼唤声中醒了。“敌人,打退了吗?”他关切地问,似乎才从战场上被抬回来。吴焕先政委紧握住他的手,高兴他说:“打退了,早打退了!”庾家河战斗惊心动魄。军长程子华也身负重伤,吴焕先政委在关键时刻指挥部队殊死拼搏,以刺刀、手榴弹同敌人展开20多次反复冲杀,直至黄昏。

    敌军顶不住了,溃败而去,留下了几百具尸体和俘虏,红军也伤亡200余人。

    奉命看护徐海东的女护士周少兰,守候了4天4夜,见老军长醒了,激动得泪花闪闪。“你哭什么?我不过是睡了个好觉。”徐海东吃力地笑着对她说。

    几天后,徐海东自我感觉好多了,挣扎着要下床。周少兰不让他动,徐海东发火了,大声嚷了起来:“你知不知道我已经好了?你误了我的军情大事,我处分你!”周护士似乎并不像以前那么怕他,微笑着说:“现在你该听我的,这是吴政委说过的,你也听到的呀!”“你去照看程军长去,我这里不用你看护了。”徐海东下了“逐客令”。正说着,屋外响起熟悉的声音:

    “周护士不能走。”原来是吴焕先政委陪着省委负责人徐宝珊看他来了。

    真是“不打不相识”。徐海东后来与周少兰产生了相爱之情,替她改了名字叫周东屏,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结了婚,成为一对白头偕老的革命伴侣。

    一口棺材安葬战友,徐海东泪雨纷飞

    蒋介石把红二十五军创立的鄂豫陕苏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纠集了30多个团的兵力进行“围剿”。重伤尚未完全痊愈的徐海东,得知又有大仗打了,兴奋他说:“我这个人一打仗病就全好了。”在反“围剿”作战中,袁家沟口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徐海东的身体果然好了许多。那是1935年六七月间,面对气势汹汹打上门来的敌军,徐海东提出先把敌军拖垮,再把敌军消灭的作战方针。7月2日拂晓,当敌警一旅孤军深入袁家沟口时,以逸待劳的红二十五军发起了攻击。激战8个小时,1800余人的警一旅几乎被全歼,旅长唐嗣桐成了红军的俘虏。

    7月中旬,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行动,红二十五军根据省委指示,决定西征,先后攻克隆德县城,翻越六盘山峰,于8月下旬到达甘肃径川县汭河畔。

    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浅浅的河水在不断上涨,但水深还在大腿以下。

    徐海东同其他军领导决定抓紧时间徒涉过河。当部队刚过一半,突然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几个在河中的战士当即被洪流卷走了。徐海东与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二二三团滞留在河北岸的四坡村,全军的伤病员和辎重行李也都没有过河。

    洪峰在汭河里此起彼伏,咆哮奔腾。有人建议用布匹扭成绳汭过河,徐海东见洪峰一时难以退去,便同意试试看。正在这时,响起了一阵枪炮声和马蹄声,敌一零四旅二零八团1000余人,在敌三十五师骑兵分队的配合下攻了过来。他们想乘机逼迫红军背水作战,聚而歼之。“成战斗队形散开,坚决顶住!”徐海东立即指挥部队奋勇抗击。已随先头部队渡过河去的吴焕先政委,冒着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赶紧涉水过来,率领交通队和学兵连100多人,抢先占领了四坡村外的一个制高点,集中火力压制敌人。吴政委一边射击,一边高喊:“压住就是胜利,决不能让敌人逼近河边!”突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他的胸部,他头一仰,倒在了阵地上……

    “为吴政委报仇!”愤怒的红军指战员猛然跃出阵地,向敌群冲去,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面对明晃晃的刺刀和锐不可挡的红军战士,敌军胆法了,退到了一条烂泥沟里。徐海东率领二营包抄到敌人侧后,敌团长马开基见势不妙,骑上马想溜,被眼疾手快的一名红军班长当场击毙,其余的1000多名敌军也全部被歼。

    顾不上享受胜利的喜悦,徐海东战斗一结束就去看望吴政委。吴政委已经被抬到一个院子里,周围一片哭泣声。

    “焕先!”徐海东扑倒在吴政委的身边,一把抓庄他的手,使劲呼唤着。

    可是,吴政委已经再也听不见他的呼唤了!

    “英雄流血不流泪。”这是徐海东常说的一句话。他的身上留着17处伤痕,没有哭过一次;他的家中有数十个亲人被敌人杀害,他欲哭无泪;可是这一次,多年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战友吴焕先政委牺牲,他泪雨纷飞,嚎陶大哭起来。

    傍晚,汭河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徐海东亲自抬着根据他的指示买回来的一口油漆棺材,缓缓地涉水过河。棺材内,平躺着年仅28岁的吴焕先政委。

    这位卓越的红军领导人,无愧地走完了短暂而辉煌、壮丽的人生。

    在南岸郑家沟一个荒坡上,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徐海东在吴焕先的坟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直到程子华军长坐着担架前来劝说,他才一步一回头,慢慢地离去。

    一份厚礼敬献中央,徐海东功不可没

    吴焕先牺牲后不久,程子华军长改任政治委员,徐海东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军长。

    1935年9月,徐海东、程子华率领这支比长征出发时还多了数百人的队伍,跨进了陕甘苏区,在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此刻,中央红军正逼近天险腊子口。“迎接中央红军,该献点什么礼物呢?”徐海东兴奋之余思考着这个问题。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新成立的中共陕甘晋省委决定将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任命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为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为副主任。

    新的军团指挥员们开始研究如何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来接应中央红军。徐海东建议要打就先打强敌东北军,杀杀敌人的威风,长长红军的志气,大家都同意。

    一个“围点打援”的计划出台了。徐海东先派出部队包围甘泉,佯攻不已;然后与刘志丹一起各率一支主力部队埋伏在敌据点延安至甘泉的途中。3天后,果然敌一一零师师长何立中率部增援,不知不觉进入了伏击圈。徐海东一声令下,两路红军同时出击,敌军被打得措手不及,3000多人被歼,敌师长一命呜呼。红军乘势挥戈南下,又在邮县的榆林桥歼敌4个营,俘虏了曾当过张学良警卫营长的团长高福源。此人后来在劝说张学良联共抗日中起了一定作用。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给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送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徐海东读了,倍感亲切。

    不久,毛泽东、彭德怀等亲自到红十五军团部接见他们。深受感动的徐海东军团长、程子华政委,在全军团开展了向中央红军献礼物活动。按照规定,每个连队抽出3挺机枪和其他若干枪支弹药,机关征调一批衣物和药品,还抽调部分新战士,一齐充实到中央红军去。前来接收的中央红军代表看到枪支铮亮,衣物、药品整洁,以及一个个精神抖擞的战士,连声称赞红十五军团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后来,徐海东指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一道,在直罗镇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

    当年冬天,中央红军的供给发生很大困难。毛泽东派人给徐海东送来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

    您好!因我军过冬吃、穿出现困难,特向你借款二千五百元。

    徐海东二话没说,立即找到供给部长,问他还有多少家底。供给部长一时摸不着头脑,反问道:“军团长,你怎么想起问这个?”“别啰嗦,快说实话!”徐海东追问道。供给部长头一低,轻声说:“总共有大洋7000块。”这个数字显然比徐海东预料的要多一些。他高兴地一拍供给部长的肩膀:“好!拿出5000块来交中央,余下2000块自己用。”供给部长还想说些什么,但一见军团长斩钉截铁的样子,知道再说也没用,便去办理此事。

    多少年以后,毛泽东对徐海东的“雪中送炭”记忆犹新。他非常喜爱这位忠诚勇敢的虎将,称赞窑工出身的徐海东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红军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如果您喜欢,请把《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方便以后阅读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第八章 九死一生的“老虎”——徐海东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第八章 九死一生的“老虎”——徐海东并对历史的惊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