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裂·前进》、《生活三部曲》——知青群体裂变、蜕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杨健 本章:《决裂·前进》、《生活三部曲》——知青群体裂变、蜕变

    长诗《决裂·前进》于1972年在西安、广州、上海等地流传,一直到1975年,在上海仍然享有盛名。《决裂·前进》全诗长达700行,为“文革”中“地下诗歌”长度之最。其诗内容涉及到的生活场景、议论话题,都是1972年时知青们所熟悉的,反映出当时知青(特别是干部子弟)内部的思想冲突、争论。

    另一部长诗《生活三部曲》很像是《决裂·前进》的续篇。此诗在1974年春天已在上海广为传抄,1976年3月此诗与《决裂·前进》仍在上海并行流传。

    要了解《决裂·前进》等诗,就须清楚此诗产生的背景。围绕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自1969年以后,在知青群体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思想斗争、理论争辩,造成朋友圈子的冲突、瓦解和重整。

    把《决裂·前进》(1972年)和《生活三部曲》(作于1974年春)两部长诗,与1974年的钟志民冲击波和1976年春黄一丁与刘宁的公开论战联系起来,可以窥见知青群体内部的分裂与蜕变过程。

    1.钟志民冲击波

    1974年走后门入伍的高干子弟钟志民请求退伍,重返江西农村插队的事迹见报后,“风暴”袭来,军中干部子弟内部顿时开了锅。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后门兵。小道消息满天飞,传说要遣送他们回农村。有些人已向上级报告,申请退伍,被视为“批林批孔”成绩,披红挂彩送回农村。军中干部子弟内部分裂成两派,利用军营生活短暂间隙聚在一起,关起门来进行激烈辩论。拥钟派与批钟派辩到最后“道不同不相与谋”,分道扬镳,从此不相往来。

    钟声民的“壮举”当然不能在一直“扎根”农村的“庶民”知青中引起好感。据说,在1974年有一位在黑龙江插队的知青扒车回家,在列车上听说大名鼎鼎的林虹(继钟志民之后,主动请求退伍到金训华插队的地方务农的先进人物)也上了这趟车,心中有气,去找林虹辩论。两个人在车厢通道内,从下午辩到下半夜,结果竟然是这位男知青心悦诚服地认输,心情激动地当夜下了火车,返回生产队去了。由此可见当时“扎根”派具有强大感召力,理论上也比较系统,在知青中仍有不小市场,许多知青迫于环境也愿意在情感上与它认同。

    2.《针锋相对的两封信》黄一丁、刘宁公开论战

    “文革”中,在知青之间最有名的论战还属黄一丁与刘宁的“公开信”。

    黄一丁与刘宁从小在一起长大,从幼儿园到小学,又到中学,再到东北建设兵团。黄一丁1975年底困退回京后,受刘宁母亲之托,给刘宁写了一封信,说:“你妈想到你的身体也并不好的时候,总是很难过,因此希望你能回来。事情正在办,成不成还没有十分把握,但这次上报申请后,一般不阻挡,耐心等吧。你得到通知后,不要犹豫,就回来吧,六七年了,对得起党,回北京来再开辟新的生活吧。”

    刘宁是兵团54团团宣传队的队员,长期要求进步,1975年还被评为先进青年。当时,54团正在演出根据兵团知青高崇辉扎根边疆的事迹编排出的话剧《挑战》,由刘宁饰演主角。刘宁给黄一丁回信说:

    “我是断然不回去的,不管家里怎么办,通知书来了我也不走。高崇辉同志当年面临的考验马上就要出现在我面前了,我要学习他。”

    我赠给同台演戏,家里也正在给她们办病退的同志的话是:

    与王淑琴同志共勉:

    如果我们相信——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那就让我们把自己同这个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我们的热血全部地洒在那块美丽的园地。行动吧。

    与谭霞同志共勉:

    红霞终将撒满人间,那红霞是千万共产主义者的鲜血染成,其中也有——我们中国共产党第三代捐献的一片。一定是。这就是我的誓言。

    刘宁在回信中对黄一丁的思想情绪进行了不留情面的严厉批判。

    黄一丁接到刘宁的回信后,又给刘宁写了一封很长的内心充满矛盾的信。他并不知道,刘宁已将自己的回信复本作为思想汇报交给组织了。黄一丁在第二封信中,表示了对“扎根”和“学大寨”的怀疑,并说:“人的思维的本性是怀疑论的。”

    对于刘宁严峻的批判,黄一丁说:

    最后谈到扎根问题……不管我能提出什么理由为自己的“逃跑”辩护,我都不能避开事情的核心:我竟是如此不可救药地舍不得已得到或者将要得到的个人利益!当我看到(我在看《烈士诗抄》)革命烈士由于不肯出卖革命而重新被关在黑牢的时候,我才感到我的灵魂是如何的卑微、丑陋。从今往后,我有什么颜面侈谈“理想”呢!……我希望一直看着你们举着时代的火炬勇往直前。正如我有一次给别人写信中说的那样:“你们身处偏远落后的乡村,却是时代最英勇的尖兵。可是小心!假如有一天你把这火扔掉了,看我会怎样嘲笑你!”

    黄一丁的信是用流血的心写成的,反映出其内心的强烈矛盾与所承受的深重痛楚。这是一个曾经拥有理想的知青,迈向怀疑、自我否定道路的第一步,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前途莫测,精神世界开始四分五裂。

    本来,黄一丁与刘宁的这场争论、批判与反批判,在当时知青朋友之间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可是刘宁将书信作为思想汇报上交后,被团党委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向上级汇报,事态升级,从兵团政治部闹到《北京日报》内参,被谢静宜看到,认为是反击“右倾翻案”和“返城风”的好材料,指令《北京日报》公开发表。至此,黄一丁、刘宁两人已身不由己,被人控制、指挥。

    这是知青内部的争吵首次被公开。

    《北京日报》在1976年4月26日以通栏标题:《针锋相对的两封通信》将黄、刘二人的第一次通信公开发表。并发表编者按:黄、刘的通信反映出知青山下乡,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存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两种思想的激烈斗争。刘宁的复信“立场鲜明、气势磅礴”发扬了红卫兵反潮流的革命精神。

    《北京日报》发表刘、黄书信后,兵团54团党委组织全团知青进行讨论,以刘宁为榜样树立“扎根”思想。刘宁在1976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作为先进典型回到北京,此时他已重任在肩。兵团政治部、组织部也来人找黄一丁,意在要他返回兵团去。每星期,黄一丁要去几次《北京日报》“谈思想”,有时每天一次,压力愈来愈大。刘宁在北京也“帮助”过几次黄一丁,但两人之间已有很大级差,已不是朋友之间的对话,黄一丁感到两人无法正常交谈。

    一些同学、知青朋友冒着被批判、作反面典型的危险,劝说刘宁,但均被刘宁顶了回去。刘宁的第二封信,几易其稿,文章做得更大,发表前曾拿给黄一丁看,满以为他会大受教育,痛改前非。黄一丁发现刘宁真诚地相信这所有的一套理论,真心扎根边疆。刘宁此刻,又何尝是“自由”的呢?一次朋友间的讨论,最后被“升华”、“扭曲”成这种样子,令所谓的“怀疑论”者黄一丁,开始真正产生了全面的怀疑。

    刘宁的第二封回信在1976年8月26日《北京日报》上发表:

    “你绝不是如你自己所说,不配有理想。你是有理想的,不过,不是无产阶级的理想,而是小资产阶级的理想。这种理想源于你的资产阶级‘现实主义人生观’,核心是个人主义。”

    你的身上已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作了“资产阶级应声虫”,正在“堕入修正主义、资产阶级泥坑”的边缘,“向何处转化,取决于对错误的态度。”“修正主义正向你招手,资产阶级正为此拍手喝彩呀!黄一丁同志,该猛醒了,要警惕啊!”

    “怀疑派”、“自由主义战士”黄一丁与“扎根派”刘宁之间的这场公开论战,在广大知青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场“论战”在许多方面是不公平的,黄一丁的书信是摘录,第二封原文四五千字,仅摘发不到2500字。而刘宁身后明显站着一个写作班子,全文发表的回信长达万言以上。

    黄一丁被“摘发”的“怀疑论”尽管软弱无力,仍给人以痛快淋漓的味道,而刘宁满纸空言,无限上纲,将朋友逼至“险境”,令知青们感到厌恶。黄一丁的书信风格,完全是朋友、圈内的表达方式,不乏真诚。而刘宁的书信(主要是第二封)不用知青间表达的方式、语言习惯,完全是姚文元式的语言和风格。

    这一“论战”,充分暴露出一些“扎根”的先进模范是多么容易被人操纵、扭曲。一方表现出霸道,缺乏人情味,而从扎根派中分裂出的另一方则流露出真诚、温情和痛苦的反省、思索。

    “论战”结果以黄一丁长达万言的《我对“怀疑论”的认识和批判》的自我批评的文章告终。文中,黄一丁自诉:受了“深刻教育”、开始“猛省”,“看到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青年激烈斗争的刀光剑影”,并批判、揭露“怀疑论”五种骗人手法。这种结局,是人们早已料到的。

    3.裂变——长诗《决裂·前进》

    长诗《决裂·前进》的作者是北京47中的老红卫兵王靖,该诗以佚名流传。此诗和黄、刘“论战”有不少共同之处。“对话”双方都是老朋友、同学、战友,都是“扎根派”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压倒对方。黄一丁是“没有一点马克思主义气味”的“资产阶级的应声虫”,《决裂·前进》中则是一只“寄生虫”、“罪恶”的“大苍蝇”。诗作者同刘宁一样,承袭了不少红卫兵理论、语言风格。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诗中的论争是知青圈子内部展开的。

    这首长诗以一个从农村插队归来的知青,在城市炉边与一位老朋友的相互“对话”为结构贯彻始终。

    这是一次“针锋相对”的交谈。两个人各自叙说了几年来自己的生活和不同的理想追求。一方是语重心长地劝说、教育,另一方是自鸣得意、顽固不化,结局是:决裂。

    诗中,一方劝告:

    离去京都繁华的霓虹灯

    到艰苦的地方

    开发

    生存

    斗争!

    另一方,却沉湎于十八九世纪的“精神鸦片”——

    啊,托尔斯泰

    果戈里

    大仲马

    司汤达

    巴尔扎克……

    他们随我朝思暮想;

    啊,索黑尔

    梅里金公爵

    安娜·卡列尼娜

    欧根·奥涅金……

    伴我送走了多少夜短天长。

    一方提醒他,“三年前”你曾

    英姿飒爽,黄军装,红袖章,在金水桥头、在长安街上……

    另一方却讲:

    朋友:

    今天又怎样

    今天同样是“英姿飒爽”

    这头上

    有“西单第一家”理发师的精心

    这开司米的围巾

    能帮我风流高昂

    这雪花呢的爵士服

    我剪掉了可爱的燕尾

    让它在我中式外套的领口中

    露出高贵的条纹

    “五寸”裤腿的线条

    表示我正当妙龄

    虽然在冬天

    我只穿了一条绒裤

    可这高雅的裤线

    熨得像刀刃一样

    它使我在人流中“所向无敌”无人敢挡

    鞋,你看!

    它尖

    它扁

    它翘

    它亮

    又是十二万分的“OK”

    谁能模仿?

    这位朋友还吹嘘在“典雅的沙发客厅里”,香雾弥漫,使“多少女郎倾倒在我的脚下,又惹来多少无事生非,拔刀相见、大打一场……”决心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享乐之中。”从而在“死神降临”之际,“高兴地带着满身酒精/烟草和风情/而不像那穷光蛋一样/投入到它那骷髅消度的泥坑。”

    诗中有这样一段问答:

    “你爱祖国吗?”

    “我爱世界!”

    “您愿继往开来

    “继承我们先辈开创的事业吗?”

    “我只看到先辈如今的下场!”

    “你爱我们这新兴的时代吗?”

    “我只爱翻开历史的沉浮以往。”

    “你还准备革命吗?”

    “我只渴望战争血淋淋的疯狂!”

    “你需要什么?”

    “工人的工资,农民的自由,

    “学生的生活,小布尔乔亚的思想。”

    当一方严峻表示对方已无可救药,宣布他是:

    我们身体里寄生的蛆虫,

    从此你和我,就不能再是朋友与同志,也再不能一起成长。

    对方却毫不在乎地以嘲讽语气说:

    既然如此

    又何必你拉我扯、语重心长

    他邪恶地宣称:

    不管我现在的生活

    或者是进入了苦闷的铁窗

    还是在罪恶中死去

    我都将是丑恶的——

    但却是自由自在的

    快乐无穷的——

    一只大苍蝇!

    在长诗结尾部分,诗人宣布与旧友决裂,分道扬镳,然后继续“前进”。“前进”是该长诗第二大主题。

    啊,亲爱的同志

    三年中

    这一代青年的行与止

    多么令人毛发悚然、触目惊心!

    诗人回忆了童年——

    他们的名字

    记下了革命的步步里程

    他们叫:东进

    南征

    北上

    他们叫:八一

    十一

    向东。

    他回忆了“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

    六月的惊雷

    八月的风暴

    串联的征程!

    并且展望世界:

    多少座高山

    埋不尽黑人的尸骨

    填平了落基山顶。

    最后诗人表示:不惜“血染三洋水/尸埋五洲山”,誓要“踏平白宫顶/重点列宁灯。”此诗可谓集红卫兵思想、语言之大成。

    此诗的流传,部分因为其学步于讽刺诗。是地下诗歌中仅见的讽刺诗。

    老朋友“大苍蝇”与“四类分子”子弟、被打倒的走资派子弟混在一起,看“黄皮书”,诅咒“文化大革命”,使从“偏僻乡村”回来的“新时代的尖兵”——诗人万分惊愕,不能认同。这种“决裂”是相当彻底的,双方无法调和。但是,诗人没有把这种内部矛盾见诸报端逼使对方“回头是岸”,也没有像某知青在内部“论战”中把对手关于“斯大林主义”的话用录音机录下来,写成小报告呈送“中央文革”和江青。而是用诗的形式,按知青内部、朋友之间的规则,进行批判、咒骂、讽刺、嘲弄。

    1973-1974年,在知青内部,也像在运动初期辩论“对联”、“出身论”,以及“四三派”与“四四派”,分裂成不同的思想派别集团。

    在上山下乡三年之后,绝大部分下乡知青都有严重的挫折感,痛感境况严峻。《决裂·前进》简单地把三年中所遇到的种种怪现象、种种现实问题,归结成一个结论:“在斗争中,找到人生。在斗争中,找到永生。”这种简单的“斗争”药方,当然不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对下乡的知青群体来讲,丢弃他们的“旗帜”、“口号”,他们将一贫如洗,那将是极端可怕的境地,他们连想也不敢想。唯一可行的似乎仅有固守,并希望、憧憬、等待下去,坚守下去,努力不断升华自己,以应付日益严峻的现实环境。对知青群体来讲,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升华,就成为一种迫切需求。这就是《决裂·前进》一诗产生和流传开来的深厚思想背景。

    《决裂·前进》一诗结尾:

    我们要高举红旗

    永远革命

    做彻底埋葬旧世界的红卫兵团

    一名忠实无悔的——

    红卫兵

    红!红!红!

    只要保全了这一理想的完整无缺,“忠实无悔”就可以避免内心世界的破裂,充分肯定自我奉献的价值,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

    4.蜕变——长诗《生活三部曲》

    长诗《生活三部曲》的作者是上海中学的杨东平,1968年到东北插队。该诗以佚名流传。诗记述一个在东北兵团支边的知青返城探家的内心活动。三部曲由城市——列车上——北大荒三部分构成。

    第二部分,可能是作者在回兵团的路上写成的。“睡不着,也不想睡/哭不出,也不想哭/一万个女神在跳舞,/我只好冷静、忠实地把思想记录。”整篇诗像是一段长长的内心独白,长夜私语。

    作者流露了对家乡、城市很深的眷恋。(在《决裂·前进》中城市只是罪恶的渊薮。)“再见了,我们的乐土/温情、友谊/淋漓的谈吐,女孩子的歌声和笑声,/诗和爱的浪潮。”

    但是,作者认为这不过是:“知识分子心灵海洋/总会泛起泡沫的浮藻”这“并不是战士永久的归宿。”作者还宣称:“我们不去幻想美丽富饶的将来/——汽车、住宅/面包、牛奶/那是资产阶级的丑恶变态。”

    尽管这首诗仍然重复了空泛的高调,却难以抑止内心泛起的忧伤,以及犹豫、疑惑、茫然。

    生活对于我们

    永远是一个谜

    也不知是谁

    驾驭着我们的命运——

    呵,不!

    在这庄严的时刻,

    想这些多么不该,

    难道现在还能犹豫?

    但是,《生活三部曲》从头至尾,字里行间流露出忧伤、凄凉和迷惘,这是一篇充满了矛盾、忧伤的诗:

    脚上,沾着故乡的泥土

    明月,照亮了八千里夜路

    作者仿佛在瞬间挣脱了极左思维定式,站在一片迷茫的空白点,“月光放射着清淡遥远的光芒/光辉的回忆像在上个世纪一样。”作者“好像看见了大海的彼岸/又禁不住缺乏信心。”

    最后,作者的双脚踏上了东北的土地,四周一片冰雪天地,“零下三十度的空气/像浓烟、像烈酒”,他“身边是穿黑衣服的老乡和绿军装的同行。”严酷的现实立即横置在他的面前:

    这就是我“动荡的远方”

    家乡、战场。

    我又要在这块土地上

    呼吸、成长……

    我固执地搜索前方,

    和那看不到的力量……

    新的一年躺在眼前,

    凛冽而坚强。

    大地不语

    白雪茫茫

    ……

    这是一首充满了忧伤、迷惘的长诗。细腻地反映出知青在精神蜕变过程中的动摇和怀疑。它使我们体会到了知青在“上山下乡”时代的心路历程,是多么漫长、曲折、痛楚。


如果您喜欢,请把《1966-1976的地下文学》,方便以后阅读1966-1976的地下文学《决裂·前进》、《生活三部曲》——知青群体裂变、蜕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66-1976的地下文学《决裂·前进》、《生活三部曲》——知青群体裂变、蜕变并对1966-1976的地下文学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