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席者和列席者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于光远 本章: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席者和列席者

    在12月18日上午我看到的三中全会分组名单按工作会议的6个组分组,各组召集人不变,原来在组内的中委不变,各组人数比以前只略为多一些,西北组从原来的35人增加到44人,加上宋任穷、王任重两位正式列席者共46人,没有上名单的我,就自动按照老规矩仍去西北组听会。

    18日星期一我回到京西宾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那个三中全会参加者和列席者的名单。

    曾涛、胡绩伟、杨西光和我,可能还有别的很少几个人都不是中央委员,但因有可能工作需要,中央工作会议散会后没有离开京西宾馆,无以名之,就叫作非正式列席人员吧。非正式列席人员没有上名单。我注意到毛主席著作编委会办公室的李鑫等人似乎没有留在京西宾馆。

    在余下的327人中,又有25人由于种种原因经中央决定不通知他们到会。这25人是:河北的王国藩,黑龙江的于洪亮,福建的江礼银,河南的耿起昌、杜学然、杜昕,陕西的吴桂贤,辽宁的尉凤英,吉林的冯占武,云南的七林旺丹,新疆的贾那布尔,解放军的刘兴元、孔石泉、任思忠、刘光涛、黄荣海、江燮元、陈先瑞、吴忠、张积慧,中直机关的曹轶欧,中央另行分配工作的刘建勋、郭玉峰、解学恭、钟夫翔。327人减25人,余数是302人。(以这个数字为基数,中央工作会议通知参加的中央委员所占全部参加三中全会的中央委员人数的比重,就不是我在本文第二章第一节中所算出的42%强,而是45%强。)

    中央工作会议12月15日散会,18日就要举行三中全会。不是中央委员的人离开京西宾馆。曾涛、胡绩伟和我等少数几个人留下来了。我们仍住在原先的房间没有动。

    从这张名单知道,十一大选出的333名中委和候补中委中,有六位已经去世,他们是郭沫若、罗瑞卿、彭绍辉、王诤、林李明和谢正荣。前四位我熟悉,后两位不熟悉。

    12月15日是个星期五,周末我回家休息了两天。在回家前我已经知道三中全会的议程,18日是阅读学习文件和传达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三位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议程上当然不会说参加了工作会议的人可以不阅读文件,但事实上听过那三个讲话,又在14日、15日两日讨论过那几个讲话的人,18日能自由支配时间。

    中央工作会议举行的时间是三中全会的七倍,的确为全会做了充分准备。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理解,何以五天的全会能开得那样成功。不让后人知道历史真相,是一种对历史对人民对后人极不负责的态度,也就不能深刻地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这张名单列为列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9人。他们是宋任穷、黄克诚、黄火青、胡乔木、韩光、周惠、王任重和习仲勋,都是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建议增补为中央委员会的人。而且一旦全会通过增补他们成为中委,他们便成为既有发言权、又有表决权的出席者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方便以后阅读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席者和列席者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第一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出席者和列席者并对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